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
“再制造业作为我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其关键技术和领域在未来20年仍会是重点发展的方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如是表示。
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的高技术维修改造和产业化,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
徐滨士介绍说,改革开放后大力度的工业文明建设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5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但西方国家早期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和污染物随意排放导致的生态急剧退化和环境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在我国呈现出来。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第二次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再制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再制造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滨士认为,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的再制造应该从四个方面予以重点突破。
一是研究再制造质量控制的科学基础。寿命评估是再制造质量控制的核心研究内容,建立准确的再制造寿命预测模型,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废旧零件和再制造零件的寿命评估预测理论等为代表的再制造基础理论,以揭示产品寿命演变规律的科学本质。
二是创新再制造成形加工的关键技术,研发用于再制造的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群,使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层的强度更高、寿命更长,确保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不低于或超过新品。截至目前,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开发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未来除对它们进行进一步完善外,还需研发生物表面工程技术等新的方向。
三是制定和规范标准体系。徐滨士表示,我国再制造起步较晚,再制造企业的技术积累少,缺乏相关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再制造的广泛应用。因此,应尽快建立系统、完善的再制造工艺技术、质量检测等标准以推动再制造走向规范化的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国内外再制造产业的交叉融合。徐滨士提出,我国要借鉴国外再制造逆向物流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国内再制造流通管理;发展中国自主创新的表面工程与修复技术,加强再制造工艺手段的应用;探索加强中国自主创新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交叉融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