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中国经济一直追求的目标。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3年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不仅在复杂困难的形势中保持了7.7%的平稳较快增长,而且转方式、调结构亮点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转方式、调结构是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既是优化发展的抓手,也是其结果。统计公报显示,过去的一年,我国产业、区域、城乡等经济结构均有所改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巨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6.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2.2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这一年实现标志性转折。三产超二产,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新阶段,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到新水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第三产业能够带来更多就业、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结构升级至关重要,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未来更“轻盈”更亲民。
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1个百分点。王军指出,这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未来大有希望。
区域结构进一步改善。2013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增速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则分别增长22.2%、22.8%和18.4%,分别比东部地区快4.3、4.9和0.5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正在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正在转化为中国经济梯级发展的强大动力。
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03:1,比上年缩小0.07。
“最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说明国家惠农政策见到了实效,统筹城乡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王军认为。
经济结构的优化,带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13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3%,比2009年提高37.8%。
“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小、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下,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提升了我国产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谢鸿光认为。
与此同时,企业利润也在上升,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4.8%。
“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在2013年取得新进展,在‘稳’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的‘进’,但是未来提质增效的任务还很重,要继续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