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有一个倾向,就是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作为未来破局之道,蜂拥而上,同质化发展,而忽视了“中国制造”。目前,中国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所谓跨越式发展,更似一种投机主义,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有两线作战的巨大隐忧,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笔者认为,在未来二十年内,仍需坚持制造业立国之策,除中心城市外,中国的多数一般城市,仍需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衡。而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内需的振兴。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从低端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中端阶层、大众工业、大众消费,方为中国强盛久远之道。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过去一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降至44%。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的下滑可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不过,笔者认为,考究中国市场现实,我们可发现,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未来对于中国并非吉兆。
就目前来说,从国家到各地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误区,二是处理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误区。
“十二五”以来有一个倾向,就是各地争相将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作为未来破局之道,而忽视了“中国制造”,甚至,很多地方将传统产业作为落后产能。各地兴起腾笼换鸟之风,大有必欲除之而后快之相。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占比只有10%左右,尽管潜力巨大,但从潜力到现实尚且是未知数。而一个值得担忧的趋势是,各地对于新兴产业蜂拥而上,如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全球有46个国家将其作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柱,而国内几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将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此,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同质化。同时,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很多人提出中国应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吉利收购沃尔沃似乎成为中国企业未来走向的注脚。
但理想与实现总差半步。事实上,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位于全球产业链下端。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差距巨大,如以中国航天工业为例,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十年以上,刚上马的大飞机项目,在中国国内则几乎是白手起家,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手中。再看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更不用说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但市场上的高档汽车,如宝马、奥迪等,却几乎都是德国货。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有飞跃式突破。
而对于更广大的内陆地区而言,未来最严峻的任务,可能并非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突围。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但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国内民众庞大的内需仍然需要通过传统产业来满足,制造业仍是中国的立国之基。
仔细分析,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在结构上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中国以穷国之资,竟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这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而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中端消费”则严重匮乏。
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需要发展,但绝对不是救世主,切不可寄托太多期望。欲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似一种投机主义。中国更需重视“中国制造”。否则,在高端领域,中国将受到欧美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和印度虎视眈眈,中国有两线作战的巨大隐忧。中国仍需坚守传统产业,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培育,将其作为未来时代的希望。笔者认为,在二产和三产之间,中国仍需要坚守制造业,在二十年内,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国策。
第三产业的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正因如此,追求第三产业的较高占比,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 P比重在60%-70%,香港甚至一度超过了90%。2013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为46.1%。
去年,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模式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模式恐难以为全国仿效。
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如在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与全球主流国家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改变。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
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欧洲的60%,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仅为全球的20%。
而今的美国不仅服务业雄踞全球之巅,其制造业亦为全球前三。更为难得的是,美国还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压能力,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
目前,中国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目前“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就此而言,除中心城市外,中国的多数一般城市,恐怕仍然需要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衡。
而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内需的振兴。中端阶层、大众工业、大众消费,方为中国强盛久远之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