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吸引新成员的到来,依靠的是机会、希望和商业魅力,而不是赋予他们所谓的身份。
三点成一面。
谈到城镇化,它已经代替了GDP一词,成为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对于6年后要把城镇化率搞到60%、让1亿农民变城里人的目标,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我,唯一能参照的就是所能接触到的3位农民。
农民A君——假如他自己不说,你很难看出这一点——我的同事,文艺爱好者,张口就能说出一溜小众电影和导演的名字,大学毕业多年,在北京买了车和房子,对北京没有归属感——谁又不是这样呢——他的户口一直放在老家,除了不时抱怨北京限制外地人的种种做法外,他还是蛮享受“农民”身份的,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宅基地和农田都在他的名下,比起我们这些人,他是大户。
农民B君是你在城里随处可见的农民工,衣服脏,头发乱,有时开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拉货,脸上总带着憨厚的微笑。他是帮我装修房子的工长,苏北人,头脑灵活手艺精湛,诚实可靠——假如不考虑他要价很高的事实。他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外出打工,如今四十几岁,孩子都已念完了大学。我看他对成为一个北京人,一点不指望,也没兴趣,但至少十年内,他还是愿意在这座城市东奔西跑,不一定是为了生计——他在老家已经有了一栋很好的房子,也攒下了不少钱——可能是为了兴趣和习惯。
耿福林也是个农民,我不认识他,但近日来,他和他的遭遇已迅速传遍网络——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这位山东平度市杜家疃村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被人在帐篷上泼汽油点火烧死,随后一群穿着防暴武警制服的人抢走了他的尸体。这可能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在耿福林失去土地和死之前,他和占了中国一半人口的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
你当然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而不管他们是谁,都可以从个体的角度去看所谓新型的城镇规划。
一些不甚清晰之处冒了出来:我们为什么而城镇化?中国未来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自然形成的过程。而眼下不仅提出了城镇化的具体数据目标,还要推出与之配套的户籍制度“倒逼城镇化”,并且包括发改委在内的许多权力机构都热衷于推进。
另一层面,中国经济目前正在放缓,也在寻求下一个经济繁荣的支撑点——政府巨额信贷推动和房地产投资,都为中国经济留下了恶果,无法作为支柱。
看上去,城镇化可以。
假如一些官员也这样想,那么将是十分危险的——唯城镇化不会比唯GDP好到哪去——假如城镇化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再制造一个拉动经济的噱头的话,那就是本末倒置。
即将推出的与新型城镇化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可能从户口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入手,以居住证和市民待遇等政策,消除农民工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卫生等方面的不平等。
这当然是好事。
但对于农民来说,更根本的城乡差别不在户口——大多数省份和城市,其实早已经取消了农业户口——而在财产的公平、安全感和自由处置权。说到底,还是土地制度的问题。而这一点在新规划中还未看到更细节的说明。
换句话说,假如真的消灭了城乡差别,实现了自由迁徙,我们就不必频繁提到户口了。一个城市吸引新成员的到来,依靠的是机会、希望和商业魅力,而不是赋予他们所谓的身份。
最后的问题是,农民是名义上拥有土地的人——虽然以集体的方式,这是一种财产,也是一种安全感。城镇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