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这必将永远镌刻在徐工集团的发展史册中。手捧着沉甸甸的“中国工业大奖”奖牌,此刻,徐工人心里想的是什么?百年激荡,七十年变革,徐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正从东方的地平线大踏步向世界走来,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史诗。
“咬紧牙”淬炼“负重的奔牛”
从一个曾经面对诸多困难的老国企,到一个年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的世界知名公司;从国企改制中外资并购引发的是是非非,到走出国门一举收购全球著名混凝土巨头德国施维英公司,回溯发展历程,董事长王民给出了徐工成功的答案:“我们不过更加专注一些,坚守工程机械主业,坚守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而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这样的徐工才能在历经风雨艰辛的不容易当中,始终毫不动摇,不屈不挠,不断向前。”
为了几代徐工人产业报国的理想,徐工始终坚守工程机械主业而不被其他利益诱惑,始终不等不靠、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始终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竞争压力和全球市场挑战。从“七项专项治理”到“三项制度改革”,从归核剥离56家小公司到“大船变舰队”,从“瘦身轻装一体化改革”到徐工机械整体上市,从“内销放权、外销集权”到“三个更加注重”,每当面对时代挑战、改革阻力时,每当接受困难考验、历史包袱时,徐工内部的坚守定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都让其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
王民董事长在谈到当年徐工遇到的困难时,曾开玩笑地说到“那时天天头疼,头就不疼了”。1999年接任董事长之初,徐工面临的资产不良、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王民董事长带领徐工从转变作风入手,大力实施“七项专项治理”,厉节治奢,从小金库、差旅费、公款消费、干部超标购房、办公楼装修、电话费支出、汽车使用等七项来集中清理。国企中最敏感、最关键的就是人的改革,可以想象这一举措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但凭着一心搞好徐工的正气、强硬的行事风格和广大干部员工的赞同与支持,让此举顺利推行,且收效非常明显,有力地驱动着徐工这头“负重的奔牛”克难前进的脚步。当年徐工经营状况得到迅速改善,走出了连续多年经营规模徘徊在20多亿元的局面,当年营业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此后一路攀升,2003年超过100亿元,成为行业和苏北地区首个“百亿集团”。江苏省纪委十分肯定徐工七项治理的经验,认为是国企作风建设的一面旗帜,经验被中纪委专门转发。
危机是改革的契机,挑战是成功的砺石,回望徐工发展的历程,在每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每一次严峻的挑战面前,徐工都能沉着冷静、把握航向、破冰排险。只有坚守大方向,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开拓进取,敢于迎难而上,企业才能一次次摆脱困境、走出泥潭,最终铸就一个肩负沉重责任、但却充满发展激情的徐工,一个破解无数难题、但却越来越走向强大的徐工,一个必须面对各种风险、但却从来不乏变革创新勇气的徐工。
“扛起来”成就“塔尖的舞蹈”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展现了当代中国自强不息的昂扬斗志和坚定决心。而装备制造业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无疑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磅礴力量。
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百年发展史,基本上是一部被欧洲、美国、日本主宰的历史,但这样的格局已经被徐工集团率先打破。这家位于苏北的市属地方国企,用变革、用创新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也让国际行业巨头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工程机械刚刚起步,而德国公司已经生产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起重机。王民这样评价:“那时整个世界工程机械,完全是以美、欧、日为主导的,中国的工程机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没有自己的地位。” 怀着一种“憧憬”的心情,徐工的技术人员获准参观该德国公司位于爱茵根的工厂,前往取经时,一位技术员询问是否可以拍照,德国人回答“你用摄像机全录下来都可以”。然而德国人又悄悄地说了一句“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
这句话,激励着徐工的工程师整整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徐工人肩负打破外企垄断的重任,苦练内功,潜心钻研,一次又一次地在技术创新的五线谱上谱写出跳动着的“中国制造”音符。随着技术创新和工艺提升的进程,工程机械制造的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2006年,该德国公司老总一行走访了中国工程机械的主要厂家,最后来到徐工留下了这样三句话:“来到徐工,就好回来到了爱茵根”、“在中国,你们领先竞争对手至少5年”、“我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对手”。2009年,德国慕尼黑展览会改变了一贯开放的姿态,对准备参会的徐工工程师集体拒签,中国企业让竞争对手感受到了压力和重量。2013年,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移动式起重机排行榜上,徐工已超过所有企业,位居世界第一。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发展。在共和国崛起的征程中,真正离不开众多像徐工一样的国家骨干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和支撑。徐工集团走过的70年,是中国装备业从无到有、中国力量由弱变强的70年,更是一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之路,用难以计数的新突破,用变革和创新成就了“塔尖的舞蹈”。
“走出去”一览“珠峰的景致”
近日,国家领导人大力推动“高铁外交”,向世界推介中国装备制造,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高歌猛进。王民在谈到企业国际化时坚定地说:“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中国不能仰人鼻息,必须有自己的拿得出手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实现全球化、快速拓展国际市场是一个民族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使徐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早走出去的企业,并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的国际化“三级跳”。
那个关于“博士生”的故事,几乎每位徐工人都熟知:十年前的春天,温家宝总理到江苏视察,期间召开了一个企业家座谈会。王民向总理汇报徐工情况,打了一个比喻:如果现在世界知名的国际工程机械品牌是研究生、大学生的话,那么徐工则是一个学业优秀、有很大上升空间的高中生。温总理马上鼓励道:“徐工要努力成为博士生。”从此,这个博士梦便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徐工人的心中。
然而,走出去的道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2年4月,徐工首次参加德国宝马工程机械博览会。当回首往事时,王民用“衣衫褴褛”来评价早期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没有实物,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从走出去的第一天,徐工就明白,出去的不仅仅是产品,也不仅仅是徐工这家企业,是中国制造的形象。1992年9月13日,徐工第一个自营出口项目—一台3Y8-10压路机出口韩国,金额为10650美元,成为徐工自营出口的第一单。
而今,徐工已不再是那位青涩的高中生了。2011年4月,历时三个多月,上百次谈判、沟通,徐工一举夺得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第一大单—委内瑞拉项目,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整齐划一、威武壮观的发车仪式让多少徐工人至今回想起来还激动不已。目前,徐工产品出口16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德国、美国研发中心和欧洲采购中心,并购整合全球技术领先的德国施维英公司,巴西工厂即将投入使用……
从衣衫褴褛到胸有成竹,从扎根彭城到布局全球,从自营出口第一单到行业最大单,徐工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概,用“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的干劲,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沉下去”谱写“春天的故事”
支撑徐工站在全球装备制造业最高舞台的动力,不仅仅是力拨千斤的装备机械,还有徐工集团鲜活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要做到世界级企业,是要靠文化来影响一批人和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员工受到尊重,有事业的平台,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有比较好的分配的激励机制,他们就能够在这里踏踏实实心无旁鹜地去工作”。
在近3万名员工的心中,徐工是一个“家”,一个寄托着希望、梦想、创造和激情的“家”。而在这个“家”里,活跃着一批鲜活、纯朴、扎实且顽强坚韧的徐工人。徐工风雨兼程的70年,在从中国第一到世界顶级的逐梦进程中,正是依靠着几代徐工人坚定坚守、脚踏实地、无私奉献,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成绩。
被誉为“长胜将军”的掌家忠老人的身上深深刻着老一代徐工人的精神烙印,今年已84岁高龄的他亲自参与了Q51型5吨机械式汽车起重机研制。1963年,徐重就生产出了第一台5吨机械式汽车起重机。提起当年的生产过程,老人还是非常激动:“5吨起重机上很多部件都是我亲手做的,像吊钩、发动机的接头等等。”如今,这台久经风雨的起重机安然地停放在徐工重型的厂区内,默默诉说着半个世纪前徐工人的奋进和辉煌。
徐工人看起来平凡甚而缄默,但只要与他们打过交道,就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认真、严谨和奉献。他们习惯在重重困境中跋涉,习惯在层层障碍中突破,习惯站在荣誉背后微笑,习惯将汗水洒落在徐工珠峰登顶的苍茫险峰上。作为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的主设计师,孙丽等一批工程师无疑为大块头的工程机械增添了一抹柔情。
2010年,徐工集团将国家“863”重要课题之一—全球最大的4000吨履带起重机主设计任务交到了孙丽和她的团队手中。孙丽明白,这不仅是信任,更是中国民族产业打破国外高端垄断的责任。上千个日日夜夜的背后是舍小家顾大家,工作时电话那端响起女儿的声音:“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妈妈,明天的家长会你参加不了了是吗?”、“妈妈,今天中午没人给我做饭。”听到这一声声期盼、渴求的声音,孙丽的眼圈红了。面对两难的抉择,她毅然地说道:“女儿长大了,可四千吨还小,更需要我的照顾。”虽然含泪不忍的她举着电话的手在微微颤抖,但指挥着四千吨前进的手却还是那么坚定和执着!
2013年7月5日,一个令人激动振奋的时刻!在中石化万华烟台工业园内,那插入云霄的金臂定格在天空的一角,全球第一吊首次启用并圆满吊装成功!创造了“全球起重能力最大、工况覆盖最全、安全可靠性更强、运输效率最优、经济适用性最高”五项纪录,也是全球第一个成功实现销售的4000吨级履带吊产品!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徐工人虽然岗位不同、事迹各异,但不变的是,他们都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自强光彩,饱含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气息,浸润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过去的成绩,凝结着徐工的心血和智慧;未来的发展,更呼唤徐工的责任与担当。徐工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一面旗帜,越是困难,越是迸发出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转危为机,逆势突破,在艰难险阻中百炼成钢。这样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工业的灵魂,也必将挺起装备强国的脊梁。
今天,徐工应当充满自豪,徐工梦在奋斗中前所未有的接近;也应时常自警,历史的接力预示更多责任、更大挑战。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相信中国工程机械必将沐浴着和煦的东风和金色的太阳,在珠峰之巅诠释着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高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