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业绩滑铁卢的中联重科再一次打出了“高管降薪牌”以挽救市场信心。
在6月27日召开的2013年股东大会上,中联重科(000157.SZ)董事长詹纯新在会上宣布:“高管团队自7月1日起集体降低薪酬50%,降薪将一直持续至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2013年6月,中联重科21名高管曾斥资逾亿元从二级市场增持公司1937.92万股;2014年4月28日,公司又公告撤销一项涉及到15720.15万股的股权激励计划。
这也让外界产生“高管流失”的担心,一面业绩下滑颓势难以遏止,一面又接连“动员”高管让利,在整个行业都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中联重科的应对之策是“锦囊妙计”?还是“雪上加霜”?
高管减薪后遗症?
高管团队降薪背后是中联重科的业绩表现: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385.42亿元,净利润38.3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19.82%和47.63%;二级市场上,公司A股在2013年下跌40.83%,H股下跌36.6%?
因此,高管集体降薪也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正如詹纯新所言这是高管团队对公司发展信心的充分体现。
目前来看,中联重科是本轮经济波动以来工程机械企业中第一个高管团队降薪的企业。其2013年年报显示,包括董事长、高级总裁、监事会成员、副总裁在内的22名在任高管,从上市公司共取得了3365万元的薪酬。粗略估计此举如果持续一年将为公司减少1682万元的人力成本支出。
这已经不是中联重科第一次由于业绩压力而向管理层“施压”。“高管自掏腰包买股护盘,现在又降薪一半,而过去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由于环境变化导致实施毫无价值而被取消。对于高管来说,待遇确实大不如前,而且业绩压力很大。不排除有个别高管离职的可能。”一位小股东有此担忧。
事实上,过去两年中联重科就曾有两位副总裁级别的高管离职。2012年10月30日中联重科公告称,其副总裁万钧已于10月29日辞职;2013年8月29日,副总裁Ajilore Akinola Odunayo因个人工作原因离职,离职后不再担任集团任何职务。
在遭遇行业困境之际启动“高管降薪”策略,中联重科并非首例,2009年三一重工就曾采取过公司高管主动降薪的措施,除了董事长梁稳根1元年薪外,大部分高管都降薪50%以上,个别董事降薪幅度甚至达到90%。不过同年12月17日,三一重工发布了一则高管任职调整的公告,宣布5名高管同时辞去现有职务,包括两位副总裁黄建龙、戴立新和三位副总经理周万春、毛建华和张树芳。
在深圳天生桥资产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夏春看来,对于中联重科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而言,高管减薪对于业绩的影响不大,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态度。降薪并不会使高管流失,目前工程机械行业整体情况都不太好,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
“这个决定是高管一致同意的。”詹纯新并不担心此举会引发人才流失。不过,针对降薪周期至“企业经营明显好转”这一模糊标准,中联重科目前没有给出明确界定。
多元化挑战
相对于高管降薪等“行为艺术”而言,投资者或许更期望看到的是中联重科如何进行业务重整以应对行业困境。有业内人士就指出,过去几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更多是政策刺激的结果,行业公司更多注重产能,没有注重营运成本精细化。
为了应对行业周期带来的风险,中联重科自2013年正式拉开了战略转型升级的序幕。在2013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詹纯新宣布未来中联重科将形成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金融服务5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在2014年的股东大会上,詹纯新表示上述多元化战略“将继续坚定地执行下去”,不过他也坦陈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联重科在处理好经营战略、经营管理、经营质量三个方面的问题时均遇到了挑战。
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多头并举的话,主业经营甚至会受到影响。尽管詹纯新认为,中联重科的各板块之间的相关性很高,比如,重型卡车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工程机械里需要用到的,比如发动机、变速箱和桥等。但实际上,除了环境板块中联重科此前有涉及之外,农机和重卡,中联重科在此领域并无太多积累。
“企业资源是有限的,重点应该突出,聚焦短板提升竞争力。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占有率还不高,重点在提高经营周转率,而不是在铺大重投资。”耀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车宇东认为,“当然不反对培养新的需求,但必须是在现有的市场已经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为前提。否则丢了西瓜捡芝麻。”
显然,如果要挽救业绩颓势,中联重科要面对的远不止“高管降薪”这么简单,尽管詹纯新对于市场、企业和团队充满信心,但是相对于2014年385亿元营收的经营目标,中联重科今年一季度公司仅实现营收53.66亿元,未来的挑战不言而喻。(本文来自中国经营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