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被称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脊梁。回溯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史,每个经济体的崛起都有一个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支撑。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飞速发展
如何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如何把创新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2014年的小满时节,怀揣着对老工业基地的殷殷期望和深切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带领致公党中央“创新驱动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调研组奔赴黑龙江、辽宁两省,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研发现场,与一线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探讨,认真聆听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的建议与心声,通过扎实到位的实地调研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建议,调研报告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挑战:从做“大”到做“强”
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大国。然而,规模的增长并不能掩盖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现实困境。据统计,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设备的60%以上要依赖进口;我国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的70%及大型飞机、大型科学仪器、大型医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近年来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也迫切要求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资本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大,但是由于人力、原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压力巨大。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中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把创新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14年2月13日,蒋作君、杨邦杰专程率队走访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与工信部部长苗圩进行了专题座谈。双方一致认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创新战略的实施,必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
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央统战部组织协调下,致公党中央联合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拉开了“创新驱动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主题大调研的序幕。
■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东北曾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包括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钢铁、能源、化工等在内的众多工业企业,其中多个门类的产能产量在国内都处于行业引领位置。然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开始面临着产能过剩、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国际化竞争加剧等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黑龙江省哈电集团是我国最早的发电设备研究制造基地,也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后,国家停批核电项目,其核电装备制造产能大量排空,效益下滑;其火力发电设备的生产近年来也遭遇国家新批建项目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历史原因造成的债务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改革发展。谈及该省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低谷的现状,黑龙江省常务副省长郝会龙直言:“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项任务不但艰巨也十分迫切。”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近两年来稳步发展,甚至在其他产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仍旧保持着近10%的增长速度,但在调研座谈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同样坦诚,依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今天早已行不通。如果不具备创新能力,无法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企业就无立足之地。
建立起强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而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巨人要实现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其艰难程度非同一般。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下降,体现并符合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发展中后期的这一历史阶段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惟有通过改革创新积极适应发展要求,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装备制造业强国。
■企业:创新之路上下求索
“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必须培育一批有自信、有实力,能展示和代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其抢占世界高峰。”万钢在调研中指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还离不开在经营管理、商业模式等领域的综合创新,要注重产业上下游的配套发展,拉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高端和客户服务两方面延伸。”
与国企相比,哈尔滨博实自动化公司的资产规模、发展历史都十分有限。而这家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本仅120万元的民营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数几家在石化后处理领域具备独立完成自主研发、成套生产和配套服务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邓喜军表示,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健全产学研发展链条,致力于提供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成套设备供应是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客户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设计制造的依据就是什么;在设备的管理使用上,提供专业化的后续服务也是我们的重要商机和经营增长点。”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10年前带着团队到德国,想要借助他们大学的科研实力来为自己企业作研发创新。“到了那里我们才发现自己想得太天真,对于高档机床的设计技术德国有着非常严格的政策保护,对像我们这种潜在竞争对手更是小心防范。而这样的挫折更加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回到国内,他们与国内高校院所联手,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经在国内的上海、北京、西安建立了研发测试中心,并在德国柏林建立了世界级产品设计中心,2011年企业跃升至世界机床行业经济规模第一的龙头地位。
调研中,不少企业在向调研组展示其创新成果的同时也提出,当某种设备或某项技术被外国企业垄断时,其引进价格往往高得惊人。国内企业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开发出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时,竞争对手往往大幅压低市场价格,国内企业的新产品只能选择随行就市,利润率也大打折扣。万钢说,“在国际市场上,一旦遇到这种挑战,企业应沉着应对,学会利用WTO规则来捍卫自身利益。对手采取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市场。”他强调,要创建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不断丰富创新内涵,尤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可谓任重道远。
■政府:“有形之手”如何助力
“我们的调研工作要做实做细,除了要深入研究企业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扎实掌握第一手资料,还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建言时做到论据充分、有的放矢,为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蒋作君指出。
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调研组辗转考察了近20家装备制造企业。在观察、倾听的同时,这支汇集了民主党派、部委官员、业界专家等力量的调研队伍也在认真梳理、归纳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积极探讨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在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座谈上,如何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在座人员讨论的热点之一。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认为,“改进装备制造行业,国有企业考核机制很重要,首先要解决企业一把手带领创新的动力问题。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应允许并宽容失败。”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德才长期从事民营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他指出:“推进企业所有制改革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杨德才认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探索在装备制造业中引入民间资本,推动大型企业间的自主整合与并购,盘活并适度集中产业资源,才能培育出真正的龙头企业。
调研中,许多企业都反映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及基础材料(简称“三基”)供应不足对装备制造业影响很大,希望引起国家高度关注。中国电子协会秘书长徐晓兰认为,创新战略应分层次实施,通过设立不同级别的实验室,由国家、企业、高校来承担不同的科研任务,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化创新体系。而在“三基”研发等关乎国家产业长远发展的问题上,则应以政府为创新主体,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集中资源力量进行攻关。
实行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首台(套)产品优惠政策,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替代进口、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具体落实过程阻力重重、步履维艰。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首台(套)产品研制开发成本巨大,企业客户也承担了相当高的使用风险,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引入产品保险机制,尝试运用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降低风险,维护企业利益,鼓励和支持创新行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在我国工业、国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调研组认为,在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合理利用WTO相关规则,探索在装备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做到有“破”有“立”,以保障国家长远利益。调研组同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保障。要创新分配体制,使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其中,以良好的条件吸引、培养和激励各类创新人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