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重要载体;农机的现代化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日前,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节目请来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重机公司总经理王金富,就农机行业的潜力、行业的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潜力依然巨大
记者:有专家认为,我国农机行业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迈入了“新常态”。您赞同这一观点吗?农机行业的新常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王金富:中国农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在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控制粮食和农产品价格方面功不可没。尽管体量已占全球农业装备产业总量的近一半,但整体水平还较低,结构还不尽合理,除了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播收机械化水平较高外,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率还是短板。
未来中国农机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发展,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一些过剩的产品及产能要被淘汰出局,形成健康的产业形态。
为适应这种变化,中联重科首先进行了战略调整,在两个层面展开布局和安排。一方面是提高农机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能力,在研发、供应链、制造、分销等环节,使自身能力能够适应新常态;另一方面是更好地适应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更好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服务。我们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将公司发展重点由单一的工程机械板块转型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境产业、重型卡车和金融服务等五大战略板块齐头并进。总体来说,中联重科布局农业装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看好农机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记者:我国农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需要农机行业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
王金富:中国农机行业的新常态需要从农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与现状方面进行解读。尽管近年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加快,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表现为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使得“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必须解决;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农机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要素,遍及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尤其是在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背景下,加快农业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更加需要大量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为之提供支持,所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农机企业必须要找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农机工业实现新发展。
记者:中国农机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很多实惠,也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中联重科有哪些机遇?
王金富:一方面,要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按照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来优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创新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对先进高效的农机产品的需求。中联重科的战略非常清晰,就是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农业生产中,哪一个环节是短板,哪一个是薄弱环节,哪一个可能就是我们下一步产品研发的重点。在农业机械的质量和性能方面,要重点通过整合资源,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有重点地突破这些关键环节。
面向全球布局
记者:要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我们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要提高中国农机的水平,如何面向全球生产和布局?如何通过引进技术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呢?
王金富:农业机械不仅要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整体机械化解决方案,同时要着眼于全球,面向全球市场来布局产业发展战略,这样就存在一个怎么样使我们的产品面向全球来开发、来制造、来服务的问题。同时,怎么利用全球资源,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优秀人才等,来使中国的农机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要求。
企业作为产业链转型升级的主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全球资源并购国外技术先进的农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海外农业工程项目的推进力度,促进中国农机工业走出去,实现从单一的出口贸易模式向产业投资模式转型升级,深耕农业机械化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同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探索一条新路。但是,考虑目前我国农机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和全球化程度较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走出去”虽然都是战略机遇,但对单个农机企业而言,投资大,风险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建议在国家层面可成立产业基金,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为中国农业工程“走出去”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