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投资盛宴:首钢带19家央企京企投资1400亿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5-05-14 10:1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10多年前,依靠这个独特的自然优势,曹妃甸正式拉开了耗资巨大的开发大幕。

“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10多年前,依靠这个独特的自然优势,曹妃甸正式拉开了耗资巨大的开发大幕。

而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至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因港而生的曹妃甸与缺少出海口的北京,在港口上找到了天然的契合点。

事实上,始于2005年的首钢集团搬迁,已率先开启了北京与曹妃甸合作的尝试。目前,在首钢的示范效应下,曹妃甸与北京的产业转移与融合,正驶入快车道……

每个周日的下午,老王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石景山区老首钢的东门,坐车去唐山曹妃甸,然后在下个周五下午,再从曹妃甸坐车回京。在老王的印象里,因港而生的曹妃甸与苦寻出海口的北京,在港口上找到了天然的契合点。

从曹妃甸到北京,不到300公里,车程需要3个多小时。在这条产业外迁的路上,老王和他的首钢工友们,已经往返了10年时光。

2005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后,首钢开始由北京石景山搬迁至曹妃甸,正式拉开了区域联姻的帷幕。2010年6月,首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此,首钢京唐公司的4000多名北京籍员工,如“候鸟”般定期往返于京冀两地。

对于此次搬迁,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首钢的搬迁是京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对推动协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一位曾在曹妃甸寻求机遇的投资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曹妃甸的起伏腾挪,恰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缩微影像。

如今,一场更大的产业大迁徙,正在敲打京津冀转移与融合的门环。

首钢搬迁逻辑

首钢于1919年建厂,新中国成立后飞速发展成为北京的骨干国企。石景山厂区的大烟囱和大高炉,曾一度是首钢现代化的标志。这个距离北京天安门仅17公里、占地面积将近9平方公里的工厂,在改革开放30年里,其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提高到1320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576.6亿元。

最令首钢人骄傲的是,首钢的纳税额,曾一度占到北京市的5%。在2004年,首钢的纳税额已占到石景山区的55.4%。

一位钢铁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首钢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但是首钢每年产生的大量粉尘对北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展,首钢和当年的一些老国企类似,也逐渐“进入了”北京的中心城区。

在老王看来,“窝”在石景山的首钢,处境颇为艰难,为了北京的蓝天,为了北京的空气,首钢的产能一直在压缩,钢铁的生产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数据显示,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位居当年全国第一。但在之后的10年间,首钢的钢产量一直徘徊在800万吨左右,在全国的排名逐年后退。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从“十五”规划开始,关于首钢的治理问题就一直在讨论。随后,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搬迁被正式提上日程。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随后,首钢带到曹妃甸的是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临海钢铁企业,项目总投资677.31亿元。在老王看来,曹妃甸因港而生,首钢搬迁也在此找到了依托。

产业承载之地

在2003年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曹妃甸岛长年荒芜,一直没有得到开发。这对首钢来说反而是件好事,可以在“一张白纸”上自由地规划。

实际上,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是在那里新建一座国际先进的钢铁企业。

在钢铁研究人士徐勇波看来,首钢的搬迁,不只是自身的发展和举办奥运会的需要,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基于中国钢铁工业整体发展调整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钢企对海外铁矿石的需求有增无减,对于处于内陆的首钢而言,由于没有港口,所以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运输铁矿石。“炼1吨钢需要6吨的物流配送,首钢的产能以1000万吨计,物流配送的量相当大。”徐勇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

如今,来自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石一经上岸,即通过1400米长的传送带,直接送达首钢厂区,首钢生产的成品钢材又通过曹妃甸码头运往各地。

据《北京晚报》报道,由于临海靠港,首钢京唐公司每吨钢材仅物流费用可节省100元至150元,按照年产900万吨钢材计算,可以节省9亿至13.5亿元物流成本。

在经历建设、磨合期的百亿巨亏后,2014年5月,首钢京唐公司扭亏为盈,让老王心里踏实不少,“说实在的,就是看到有前景、有成就感,才来到岛上的。”

在一位曾到曹妃甸调研的投资人士看来,对曹妃甸而言,首钢的入驻如同催化剂一般,极大地促进了曹妃甸矿石港、原油港、煤炭港等港口群的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曹妃甸港区货物吞吐量(2.9亿吨)超越秦皇岛港,跃居河北第一大港,在主要运输货种统计中,矿石1.4亿吨、钢材3204万吨。

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中,曹妃甸区政府如是形容曹妃甸港,“这个距北京最近的港口,无疑寄托着北京走向海洋的梦想。”

以首钢搬迁曹妃甸为序幕,曹妃甸已成为迄今为止首都产业外迁最大的承载地,目前共有19家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总投资达1446亿元。

共赢发展思路

“首钢搬迁为北京解决环境问题、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参与新首钢规划的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

事实上,首钢搬迁又涉及北京市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和协同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工作,首钢的搬迁,拉开了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幕。

在争取北京外溢产业上,曹妃甸早已暗自发力。从2013年10月起,曹妃甸已开始全面招商。其时,来自曹妃甸的60人的招商队伍,对京城展开全方位“搜索”,走访了北京有可能外迁转移的400多个项目,并逐一建立档案。

2014年6月底,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市长王安顺率领下,北京方面代表团一行80余人到曹妃甸考察。一个月后,京冀两地7项合作协议签署,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

“只有这个协议是政府主导的,其他协议都是政府引导、支持和鼓励。”在曹妃甸政府人士看来,这个协议比黄金还珍贵,潜在的长远影响比任何想象都大得多。

按照京冀双方此前的约定,曹妃甸将拿出100平方公里土地与北京共建产业园区,而北京承诺5年投入200亿元。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也对曹妃甸拥有的土地和空间优势推崇有加,“北京最发愁的问题就是拆迁,而唐山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拆迁。”此外,河北省长张庆伟日前透露,经京冀双方协商,决定在曹妃甸划出9平方公里优先用于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探路”。

曹妃甸造地的成本大概在10万元一亩,目前工业用地一般基准价是11.6万元/亩,而港口用地是28万元/亩,商业用地50万元/亩,住宅用地大约在60万~100万元/亩。

一位投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京冀合作前景虽然美妙,但在利益分割上,双方如何各取所需,才是当务之急。

早在2013年,记者初到曹妃甸调研时,曾有投资人士认为,产业转移到外面会给首都经济造成损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难实现真正的产业转移。

多年来,京津冀三地合作的主要障碍就是企业转移带来的GDP、税收和政绩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协同发展、区域共赢方面,曹妃甸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案:据河北日报报道,企业所得税在北京缴纳,而增值税等税种则在曹妃甸完成。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