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矿业企业要想适应新格局,就必须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做出差异化选择。对于中国矿业企业来说,接下来就看谁经得起考验,谁调整得快,谁调整得好。
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多层化、复杂化以及美元走强、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挫的重压之下,国际大宗矿产品价格难觅回升动力,全球矿业格局将继续深度调整,短期内难以好转。
近日,在2015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矿业展览会“新常态下资源与装备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报告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全球矿业企业要想适应新格局,就必须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做出差异化选择。对于中国矿业企业来说,接下来就看谁经得起考验,谁调整得快,谁调整得好。
矿业调整接近尾声
自2012年下半年起,全球矿业呈现出放缓势头,随后出现震荡收缩下行趋势,矿业企业高利润时代渐进尾声,矿业发展进入“寒冬期”。而进入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仍没有大的起色,矿产品价格持续波动、矿业成本上升、大多数矿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矿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可以说,全球矿业企业“躺着就涨价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过,从矿产勘查开发投资、矿产品价格跌幅、矿业公司并购、矿业企业市值等多项指标来看,以产业链调整巩固为目标的全球矿业调整接近尾声,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加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消耗矿产资源的强度要低得多,矿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介绍,受宏观经济影响,一季度,我国矿业主营收入同比下降14.5%,利润同比下降61%。其中,煤炭、铁矿石企业最为困难,亏损面分别达到80%和90%,煤炭、黑色、有色、部分非金属固定资产投资都为负增长。
矿业在于科技创新
随着全球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来自国际市场的高产、高效、高质量、低成本矿产品的进入以及国内部分非常规掠夺式矿产品的开采,使矿业企业间资源、管理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矿业企业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开采工艺、技术装备、安全管理等方面必须进行变革,以应对当前的严峻挑战。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山工程研究设计所副所长张达介绍,我国金属矿山以地下开采为主,许多矿山逐步由浅层开采转向深部开采。由于地下金属矿山的资源禀赋条件、开采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装备的差异,以及资源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工作场所的离散型、生产力要素的移动性、生产环境的高危险性等特点,形成了诸多难题,致使矿山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事故频发。
在第六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而创新驱动与生产力要素是密切相关的,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劳动生产力要素上来。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是我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创新驱动拉动经济,需要从科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并强调科学技术的创新。
智能化为突破口
王家华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来不认为是“矿”的变为“矿”了,原来超深开采不经济,将来可能有经济意义了。其中,“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其中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其特点是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痛点去找到结合的入口。
目前,我国各大矿业企业纷纷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所动作,目的就是想在国际矿业深度调整、国内新的经济结构之下,依然能够保住“江湖地位”。张达认为,为提高我国矿山企业的技术实力,开展以安全、高效、经济为目标的地下金属矿山智能开采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矿山的智能开采技术是由一系列互相依存、彼此衔接的功能模块,通过实时的数据流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功能包括矿山生产规划、矿山生产系统运行、矿山运行状态监控和地下开采装备智能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的复苏,与智能开采相关的许多高新技术应用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智能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内采矿装备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其自动化及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满足智能开采要求。二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综合通信、定位导航等实现智能开采的支撑技术与软件平台。三是相关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
事实上,智能开采能够推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向高效、安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矿业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矿业将借“两化深度融合”之势,逐步从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走向智慧化快速发展,把我国打造成智能化矿业强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