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联合声明指出,双方决定要建立新的互联互通平台,并尽快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增加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联系。双方表示,要让“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发挥协同效应,具体措施将在9月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讨论,包括可能会建立一个中欧相互投资机制。
通过这一互联互通平台,中欧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分享信息,促进交通往来、提高运输便利,并在中欧两大计划之间增加协同效应;第二,明确彼此的政策和资金给双方带来的合作机会,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和泛欧交通网络;第三,积极探讨面向中国和欧盟的商业和投资机会;第四,为中欧之间的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时值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6月29日下午在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这是李克强同欧盟机构新一届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双方在会晤后发表了会晤联合声明和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在科学研究、知识产权、区域政策、海关等领域签署8项合作文件,就广泛议题达成共识。
“我这次访欧,就是为了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与工商界共同探讨推动全球产能合作之道,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开创中欧关系发展新局面。”李克强在中欧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加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也有利于世界包容发展。
李克强表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端的中国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处于工业化高端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得到发展进步的机遇,是一举多得、三方共赢之举。整个发展中国家有几十亿人口的大市场,内需潜力巨大;中国工业规模大,产业门类全;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也迫切需要寻找出路,三方产能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面对产业投资需求,双方需要在金融合作上获得突破。李克强表示,中方将积极考虑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助力欧洲战略投资基金。还将扩大购买欧洲投资银行债券,充分发挥泛欧投资合作平台、中东欧投融资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安排的功能,并通过丝路基金拓展与欧洲在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金融部门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应用好7000多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机制,发挥在欧洲的4个人民币清算行作用,健全RQFII制度,让金融合作成为双方利益融合的牢固纽带。
另外,李克强指出,中欧可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突破。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地区开展产能合作项目,要采购欧洲国家部分装备,也要发挥自身装备制造和集成能力优势,提高技术和节能环保水平,为当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可靠装备。这种合作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社会参与、政府推动”原则,采取合资、合作、公私合营(PPP)、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注重技术转让和职工培训。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切入点。李克强表示,中方愿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在基础设施共建上突破。支持实力强、有信誉的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项目,也欢迎欧方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的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完全可以纳入中欧基础设施合作的大框架,不仅有利于中东欧加快发展,实现欧洲东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也必将有力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被誉为“中国高铁推销员”的李克强再次为中国企业背书:“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队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拥有充裕的优质产能、完整的建材生产线和产业链,机械装备适用性强。中方有能力也有意愿积极参与这一投资计划。”
在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前,多家外媒将中国有意参与欧洲投资计划当成“最有趣”的话题,甚至预测,即便中国宣布要投入几十亿欧元,欧洲领导人也不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兴趣。但会晤联合声明显示,这一推测大错特错。
声明指出,双方决定要建立新的互联互通平台,并尽快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增加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联系。双方表示,要让“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发挥协同效应,具体措施将在9月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讨论,包括可能会建立一个中欧相互投资机制。
通过这一互联互通平台,中欧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分享信息,促进交通往来、提高运输便利,并在中欧两大计划之间增加协同效应;第二,明确彼此的政策和资金给双方带来的合作机会,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和泛欧交通网络;第三,积极探讨面向中国和欧盟的商业和投资机会;第四,为中欧之间的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推动BIT谈判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
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是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的重头戏。截至6月初,双方已经进行了6轮谈判。商务部此前表示,双方将在下半年至少再进行2轮,以争取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李克强29日强调,应抓紧推进这一谈判,并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区(FTA)联合可行性研究,力争在主要经济体之间率先达成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议。
会晤联合声明亦指出,中欧将BIT谈判视为双边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将为达成一个目标远大、内容丰富的投资协定而加快努力。目前,双方的优先工作是要对协议的范围寻求共识,并争取在2015年底前提出共同的文本。BIT的达成将为实现FTA打下基础。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欧盟连续11年位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欧盟累计在华投资已接近1000亿美元,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存量已超过500亿美元,2014年中国企业对欧投资首次超过欧对华投资。
不过,对于这样的“成绩单”,李克强表示并不满意。“高技术贸易仍然是中欧贸易的一块‘短板’,如果欧盟对华出口管制放松一小点,中国从欧进口就能增长一大截。希望欧方利用出口管制改革契机,调整放宽军民两用等产品对华出口限制。”他强调,中欧只要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处理好贸易摩擦等问题,就有希望实现2020年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
通过这次的领导人会晤,中欧还达成了多项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协定。中国海关总署和欧洲反欺诈办公室签署联合打击海关欺诈的战略性管理安排。这一协议在今年11月生效后,将简化有信誉的中欧企业的通关程序。欧盟是首个与中国签署这一协议的贸易伙伴。另外,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签署《关于加强中欧知识产权对话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并将中欧知识产权对话机制提升为副部级。
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将共同研究碳交易问题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确定了到2030年自主行动目标。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重视节能环保技术分享,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而不懈努力。”李克强还向记者证实,中方将兑现在6月底前提交自主减排贡献(INDC)目标的承诺。
中欧领导人还在会晤后发表了一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双方致力于携手努力推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一项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加强公约的实施。协议应以公平为基础,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双方重申,协议应在公约下并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特别是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开发和转让、能力建设、行动和支持的透明度。
双方同意,以现有中欧碳排放交易能力建设合作项目为基础并加以拓展,进一步加强碳市场方面的已有双边合作,并在今后几年共同研究碳排放交易相关问题。双方表示,将推动关于国内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对话与合作,涉及能源供应、工业、建筑、交通及航空和海运活动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和提高能效。双方表示认可在“中欧近零排放”倡议下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方面的成功合作,将研究继续推进相关合作的方式。
另外,中欧将在几个月后签署一份能源合作路线图,以共同应对能源安全、全球能源结构、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等方面的能源挑战。
当地时间6月29日晚,李克强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