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日前,在第四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共同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亚太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极不均衡,发展鸿沟随处可见,其中根本原因就是基础服务成本的差距,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上述《报告》指出,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关键,不在于地理位置,而是决定与其基础服务与对外交换的成本,包括物流交换、信息交换、资本交换、人员交换等。如果对外交换的成本能够有效降低,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跨越,在综合成本最低的地区,就可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提供的基础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市场规模与生产能力,使我国具备了推动世界、亚太、亚欧经济增长的能力,同时到了推动我国经济与周边经济体融合发展的时候。
为此,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构想,既与我国能源进口的陆上与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消除各国之间的发展鸿沟,消除产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如果这一构想能够有效实施,将给世界带来超出预想的共同利益。
建设三个区域性能源市场
《报告》认为,以往国际上各国的竞争主要专注于资源的拼抢,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的地位愈益凸显,各国争夺的重心已经由争夺资源、矿产逐渐转变为争夺市场。
能源基础设施作为现代经济和现代物流体系、工业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基础,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能源贸易互补性强,贸易难度低,很少产生贸易摩擦与纠纷,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推动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成为推进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先导。
实际上,能源基础设施是亚洲各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并且受财政能力限制,短期内不具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据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占全球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基础设施建设正进入加速期,投资总规模或高达6万亿美元。
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能源要素禀赋,《报告》建议,推动建设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三个区域性的能源共同市场。
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目前,“一带一路”覆盖地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并将改变世界能源贸易流向,影响国际能源布局,其中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国家能源消费仍在增长。由于“一带一路”涉及范围广,区域内各种能源通道面临较大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安全风险,沿线各国应该通力合作,维护海上运输通道、陆地能源通道、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确保亚欧大陆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报告》表示,目前亚欧能源市场分散,基础设施老化,各国能源政策缺乏透明度,推动区域能源市场一体化的能源合作既要重视能源、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要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并考虑货币、资本、商贸、金融的合作,形成消费国、生产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供了机遇,但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高,而且沿线国家的商业和投资环境、资金安全以及政治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满足资金需求并合理设计融资方案成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环节。报告建议:一是畅通资金来源,包括中国政策性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亚洲技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私人资本等其他资金来源。二是创新融资方式,包括债券市场融资、“基础设施换石油”模式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