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快走,重庆努力迈向“制造强市”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5-07-08 14:42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今年1-5月,重庆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929.1亿元,增长13.0%;从2010年至2014年,重庆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部工业增加值5175.8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3.1%,拉动GDP4.7个百分点。其中,

今年1-5月,重庆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929.1亿元,增长13.0%;从2010年至2014年,重庆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部工业增加值5175.8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3.1%,拉动GDP4.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列全国前列。

与速度和规模齐头并进的,是“重庆制造”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重庆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4%。从2010年到2014年,重庆规模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6.7%,高于同期产值增速7.1个百分点,规模企业利润达到6.4%。

渠水清澈,来自源头活水。“重庆制造”今日的高速度和高效益,与百余年来铺垫的工业基础,以及现有的优良的生产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更与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分不开。

四次历史机遇铺垫坚实基础,优良要素禀赋提供有力支撑

就工业基础而言,重庆抓住了四次重大历史机遇。

第一次是1891年开埠。市工商联原秘书长张均陶的研究表明:1890年-1919年,全川兴办的民营工矿企业共计115家,其中重庆有52家,占总数的45%,成都7家,仅占总数的6%。

第二次机遇来自于抗战。抗战时期,沦陷区工厂大批西迁来渝,重庆工矿企业1694家,为战前的18倍,占“国统区”工厂的1/3,被誉为战时中国“工业之家”。

第三次机遇为三线建设。《重庆工业志》显示,1965年至1977年,重庆先后建成投产了50多个项目,形成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

第四次机遇为直辖。1997年以来,重庆全力推进“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倾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得到了长足发展。

优良的生产资源禀赋,首先体现在区位优势。从地图上看,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接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其次是良好的科研基础。例如,重庆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2014年企业专利授权总量达1.5万件以上。

此外,丰富的劳动力和低税费,低土地、房地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等良好要素禀赋,都为“重庆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劳动力为例,重庆通过推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农民工转变成城市居民,并纳入公租房保障体系,增强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为企业合理调度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大功能分区,高屋建瓴引领“重庆制造”做大做强

基础坚实,禀赋优良,但要谋得持续发展,更需靠主观努力。重庆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的《意见》,高屋建瓴引领“重庆制造”做大做强。

“在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特色发展、联动协同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初步形成。”郭坚说,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意见》,重庆已经构建起“1 2 7 36”的塔形开发区架构体系,形成千亿级园区3个、500亿级8个、100亿级20个。

据悉,《意见》出台以来,都市功能核心区研发设计、技术孵化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4年三产占比78%;都市功能拓展区产业高端化步伐加快,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石墨烯、通用航空等项目加速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投入营运;城市发展新区主战场地位凸显,工业投资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41.2%提高到2014年56.2%;两个生态区特色、绿色发展特征更趋明显,塑料、钟表、珠宝、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基地开始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5个月,城市发展新区完成工业投资916亿元,同比增长24.6%,占全市的59.4%,增速居五大功能区域之首。

集群发展出效益,重庆工业园区产出强度接近上海

五大功能分区为“重庆制造”规划出了科学的空间布局,但在每一个具体的“宫格”中如何布置生产力,重庆的做法,是走集群发展之路。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区域内汇集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让企业各取所需,实现协同发展。”市经信委总经济师涂兴永说,集群发展,是重庆做大做强“重庆制造”的主要抓手之一。

谈及6月23日现代汽车重庆工厂项目开工时,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已竣工投产的长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等项目,都不是简单的修建一座工厂,而是把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技术人才等都吸引到重庆,从而建设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1 10 1000”汽车产业集群,“1”是指以长安汽车为龙头,“10”是聚集国内外十多个重要的汽车厂商,“1000”是上千个配套企业。

笔电产业,是重庆除汽车之外又一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重庆打破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传统思路,创造出“一头在外”的“整机 配套”的垂直整合模式,让80%的零部件本地生产,一小时内能够采购到80%零部件,破解进项物流高成本瓶颈,为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除了汽车和笔电,长寿和涪陵的化工、九龙坡摩托车、江津齿轮箱、西彭铝加工、茶园物联网、涪陵食品等,都朝着产业集群模式打造,并初具规模。

通过集群发展,2014年,重庆全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工业销售产值1.67万亿元,占全市工业77%,每平方公里产出强度从2007年的30亿元提高到75亿元,产出强度接近上海开发区水平。

结构调整,带来“两轮驱动、多点支撑”新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是除集群发展之外,“重庆制造”快速成长的又一重要抓手。

渝北区委书记、市经信委原主任沐华平说,从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单一发展都不利于整个经济的进步。例如,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急剧下滑,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而多样性特点突出的芝加哥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就强。

事实上,长期以来,重庆汽摩产业“一枝独秀”,占比始终保持在40%左右。重庆不能走底特律的老路,就必须在总量扩大中实现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2009年开始,重庆通过引进培育,从无到有发展智能终端制造产业,推动电子产业占比提高到20%以上,与汽车产业旗鼓相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结构,形成了电子、汽车双轮驱动、其他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

目前,电子、汽车、装备、化医、材料、消费品、能源等“6 1”支柱产业占比分别在6.9%-20.5%之间。而按照计划,到2020年,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以上,届时,“重庆制造”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均衡,抵御风险能力更强劲。

对外开放,汇聚全球资源共同做强“重庆制造”

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发达国家做强产业经济的一般路径。“重庆制造”的成长,也遵循着这一规律。

今年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重庆)渝洽会期间,两列装载大众途锐、宝马、奔驰等平行进口车的渝新欧回程班列抵达重庆,“走进老挝”投资贸易推介会签约总额1.8亿元,越南贸易促进局重庆贸易促进办公室正式揭牌。

凭借上述系列“大动作”,重庆加强与欧盟国家在高新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合作,引导重庆汽车、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优势企业向东南亚市场转移部分产能,从而强化开放引领作用、集聚全球要素资源培育和提升“重庆制造”。

事实上,对于距离出海口2000多公里的内陆城市,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重庆制造”,一直是一道难题。重庆的答案,是通过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物流格局,缩减物流成本。

例如,铁路方面,通过开通渝新欧,重庆打通了中国通向欧洲的战略通道,重庆到欧洲只需14天,比海运时间缩短20天左右;航空方面,重庆不断增加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班超过40班/周,已构建起立足重庆、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

便捷高效物流体系的构建,让重庆有效地汇聚全球生产要素,有效提升了“重庆制造”的水平和能力。“十二五”期间,重庆累计引资9000亿元以上,外商投资连续四年达40亿美元,入渝世界500强工业企业达到191家。

狠抓新机遇,“重庆制造”跃升“工业4.0”

基础良好,措施得当,抓手有力,“重庆制造”的总产值,目前已经超过两万亿元。

成绩属于过去,继往才能开来。新时期,新机遇。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重庆制造”该如何抓住机遇,提质增效?

在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看来,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首先要加大“两化融合”步伐,用信息化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让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同时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就“两化融合”而言,2014年,重庆两化融合指数78.96,排名西部领先,当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5.9%。郭坚透露,下一步,重庆将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帮助企业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构建产业发展效率新优势。

智能制造而言,郭坚表示,重庆将持续实施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提升我市制造业企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在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促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的全面运用;加快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融资租赁、租用等灵活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智能化改造的资金瓶颈。

就创新而言,2014年,重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92%,居西部前列。下一步,重庆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新产品研发,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还将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创建能力,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体系。

就绿色制造而言,2014年,重庆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下降26%。在此基础上,重庆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加大节能降耗工艺技术装备推广运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而言,下一步,重庆的具体举措包括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引导、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构建产业发展资源新优势。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