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最后一天,中国如期公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这份INDC中,中国重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中国提出一个新的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最新解读报告中指出,这意味着为实现此项目标,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产能必须达到800~1000吉瓦,这一规模接近美国当前发电总装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认为,如果我国自主贡献目标得以实施,将引导中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逐步脱钩:弹性是存在的,会以越来越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取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
距离国际新气候协议的最终谈判,仅仅剩下5个月时间了。
目前,共44个国家正式向UN鄄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其INDC,其中全球最大的三个主要排放体———中国、美国、欧盟均已提交2020年后国家气候行动计划。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在解释中国INDC的文章中提出,无论是排放峰值目标的实现,还是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都需要增加低碳投资、提高绿色供给。
其中,仅扩大非化石能源消费一项,就需要在2016~2030年期间新增核电装机1亿千瓦、水电装机1.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3亿千瓦和风电装机4亿千瓦,以形成庞大的低碳发展产业体系。
邹骥亦提出,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预期是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加9亿千瓦左右,年均非化石能源装机从2005年到2020年的4150万千瓦,上升到2020年到2030年的6280万千瓦。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初步估计,今后16年,提高能源效率、发展非化石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产业的总投资将超过40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6%。
创绿中心政研部主任白韫雯则认为,尽管中国并没有具体说明峰值点,但按照中国已推行近十年的基本气候政策轨迹可以看出,在达到峰值的过程中,每五年规划中仍应有各种包括碳强度、空气污染治理及煤控目标,以及各类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占比在内的阶段性目标。
此次设定碳强度目标,会对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她表示,譬如在能源消费方面,2014年,中国国内实现煤炭产销双降;2015年前4月,煤炭消费下降。(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