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历经国企改制、上市公司、中外合资,在创业、成长、发展、升华的过程中,凝聚构筑了“可靠承载重托”的临工之道。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公司高层依然笃定专攻主业不跨界,转型升级力度不减、不裁员。公司销量、利润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临工成功实现弯道超越,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创新已然成为常态
创新基于传承。山东临工在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的实践中,成功摸索出了“一全二创三结合”的创新模式。全员参与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步推进、管理人员与工人和技术人员相结合协同创新。
创新源于思维。思想观念的创新,尤其是高层领导的思维创新,是引领企业创新的强大引擎。山东临工对传统观念进行冲击性创新:人人有创新能力、事事有创新空间……
岗位创新成为惯性。创新深深影响着每个临工人。临工有60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以员工名字命名。其中有很多技术含量不低、功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下降的成果。
协同创新放大能量。创新工作室是现场策划场,是创新团队汇聚地,是战术研究培训室,也是交流分享的平台。三结合、组合拳、融合性的创新团队,释放出巨大的创新能量。1+1+1>3,是“三结合”的内涵。
充分发挥高层引领力
公司高层领导深知3000员工的积极性是多么大的潜在能量,要充分调动、正向引导、激发释放,成为创新的巨大力量。公司高层正确地做了该做的事。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合理化建议、精益生产等项目管理平台;建立面向个人、项目组、部门等各层级的激励平台;建立企业内外典型改善成果、经验共享平台;建立创新协会组织平台,让员工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有组织、有归属、有的放矢。
二是资源配置支持。公司安排专项预算,为全员创新提供各方面资源条件:在生产现场设立改善小屋;提供必要的工具设施;专用无线网络覆盖,员工合理化建议提报手机终端APP;组织资源有效汇集并落实员工创新点子等。
三是健全制度保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创新管理和激励制度。还采取年度评比、季度奖励等具体举措,将制度政策具体转化为实践行动。
四是领导率先垂范。高层领导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董事长王志中经常深入基层,亲临一线指导、鼓励创新团队活动,“一全二创三结合”是他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总经理文德刚不仅是创新模式的顶层设计者,还直接参与创新项目的论证和创新制度的策划。
五是营造创新氛围。首先是宣传,传播创新人物、成果、事迹;第二是荣誉,以员工个人名义命名,现场挂牌,计入员工档案,载入公司史册;第三是鼓励;第四是激励,不仅在物资上,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第五是榜样,树立标兵,发挥标杆榜样的作用;第六是影响,利用社会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并走进员工家庭,开展创新成果家庭日展示活动等。
创新练就过硬的员工队伍
公司员工基本上都参与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每年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达2万多条。每个制造事业部都有数个创新团队同步活动,长期活动在一线的创新团队有58个。2012年至2015年,临工实施的重大创新项目分别是33项、350项、624项、1025项。其中“三结合”协同创新项目占比越来越高,项目的针对性、实效性、技术性、可靠性不断提升。创新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收获,近3年创新成果为公司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000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2014年达到200多万元,2015年达到260多万元,均为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
在临工,全员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主题。创新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从基层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创新能手。
创新培育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培养锻炼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实施了一大批对公司智能化制造、自动化水平提升等具有重大推动意义的技术改造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以首席技师邱峰为代表的优秀创新团队。
此外,创新拓展了员工职业生涯。公司适时为技能不断提高的员工开辟广阔的上升通道,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近3年培养首席技师5名,高级技师70余名,技师286名。
品牌知名度与全员创新同步提升
公司作为首批“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并同步提高了相关近百家、多门类的产业链企业,形成以临工品牌为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主机产品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临工品牌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也包含了配套产品的质量与品牌。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为首。临工坚定地走在时代前沿,确立“科技领先效率至上”发展理念,树立做精、做强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创新的精神,做可靠的产品。为实现“可靠承载重托”,他们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步伐;培育同步发展的供应商,打造黄金供应链;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打造行业领军品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临工依然是领跑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