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草案(以下简称“建议草案”)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思路。
具体而言,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为此建议草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八大工程:“三个一亿人”工程、新生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智慧城市、绿色和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网)和美丽乡村。
其中,第一大工程和第八大工程最为引人关注。
转移支付政策待出
第一大工程即“三个一亿人”工程,既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核心内容,也是“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该工程要推进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依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国家需要解决“人到哪里去”、“地怎么办”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其中针对前两个问题,已经出台《居住证暂行条例》和《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配套政策。
有关城镇化的“钱从哪里来”问题,有关配套政策还有待出台。规划草案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基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在现有的制度下,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与户籍制度挂钩,户籍人口规模是具体财政支出项目与规模设置的依据。实际上,地方承担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已经不限于户籍人口,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常住人口。
“我们在调研时不少地方反映,农民工多半从事第二产业,在当地产生的税收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而两个税种大部分要上缴,因此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民工特别是本行政区外的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激励。”陈亚军分析。
陈亚军指出,从大的原则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支出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和县两级政府,但如果完全交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也未必能够负担得起。中央财政要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适当的转移支付予以支持,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政厅厅长李岷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转移支付的配套政策难以出台的原因在于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还没划分清楚。
美丽乡村将补环境短板
在第一大工程之外,第八大工程也同样引人关注。
规划草案提出,推进新型农村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清洁能源示范村镇,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基本完成存量农房改造任务。
要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推进13万个行政村综合整治,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90%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十三五”期间,农村环保仍是工作重点,继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开展新一轮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央农村节能减排资金的“种子”资金作用,整合各种相关资金,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湖南是全国拉网式全省域农村环境整治六个试点省份之一,到2019年湖南将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基本全覆盖。潘碧灵认为,从全国来看,农村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亟待尽快解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