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峰值已现 中国或已进入后煤炭发展时期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6-03-30 14:35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目前来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很有可能已在2013年达到峰值,未来煤炭消费难以显著高于2013年水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说,中国或已进入后煤炭发展时期。

“目前来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很有可能已在2013年达到峰值,未来煤炭消费难以显著高于2013年水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说,中国或已进入后煤炭发展时期。

由齐晔等多位专家共同主编的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日前对外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煤炭消费量达到峰值,总量超过42.2亿吨。2014年则出现了首次下滑,总量减少1.23亿吨,降幅为2.9%。2015年以来,煤炭消费量继续下滑,降幅达3.7%。

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单位日前在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要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的构建和推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说,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重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而是如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要看到低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他说,“目前看来,中国已经到了能源结构可以加快调整的新阶段。我们当前在弃风、弃水、弃核。我们有可能比‘规划’更快地实现能源结构调整。”

低碳发展步入新阶段

齐晔说,“中国低碳发展进入了深度变革的新阶段。背后涵盖四大要素。一是巴黎协定的达成,二是经济放缓,三是结构调整,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四是污染防治。”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皮书系列的年度力作。报告认为,“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低碳发展进入深刻变革新阶段。

从宏观和历史来看,中国经济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的变化对于中国低碳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和长远意义。直接影响在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速明显下降。2012年以来,能耗增速开始大幅下滑。“十二五”时期与之前的十年相比,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下降幅度超过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速随之大幅下降。“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能源相关碳排放年均增加4.3亿吨CO2,而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加2.8亿吨。2015年,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与前一年相比基本持平,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碳含量大幅下降。

专家指出,能源消耗增速下降情况在电力生产和消费上表现明显。2000~2014年的14年间,全国发电量年均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2015年,发电量仅增加277亿千瓦时,不及以往年均增量的十分之一。用电量强劲增长的势头明显减退。受到用电量增速下滑和清洁能源发电量增加双重影响,全国煤炭消费发生了巨大转折。2000~2013的13年间,全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加2.18亿吨,年均增长8.8%。2013年煤炭消费量达到峰值,总量超过42.2亿吨。2014年则出现了首次下滑,总量减少1.23亿吨,降幅为2.9%。2015年以来,煤炭消费量继续下滑,降幅达3.7%。

“目前来看,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很有可能已在2013年达到峰值,未来煤炭消费难以显著高于2013年水平。”与会专家指出,这个判断基于国家宏观经济走势、环境保护行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战略等因素。经济新常态下未来五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调,从而能源需求总量增速降低。能源消耗增速下降,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达峰,标志着中国低碳发展进入一个深刻变革的新阶段,也是中国碳排放最终达峰的必经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到来对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面临五大机遇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新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希良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近期内大幅削减煤炭使用能够同时减少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当要把煤炭挤出能源系统时,替代能源的边际成本将会逐渐上升。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减排,分别设置空气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通过碳价政策来最有效率地实现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协同治理。

“要看到低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周大地告诉记者,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如何为煤炭进一步找出路,所谓清洁用煤,如果没有低碳的概念,只是把“增加系统效率”作为煤炭重大出路,那么,说明低碳发展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他说,“今天的报告有很多启示,但更多要落到实处。”

报告指出,“十三五”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对低碳发展而言,应把握五大发展机遇。

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机遇。产业转型,尤其是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减速为节碳减排腾出了空间,多年形成的过度依赖重工业的增长模式已达极限,若要保持增长,只能另辟蹊径,发展低碳经济。事实上,在新常态下,低碳路径不仅是合理选择,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十三五”将是制度完善的时期。在立法层面,除了2014年通过的新《环境保护法》之外,《大气污染防治法》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也正在积极讨论中,它们将为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国将在2017年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有效促进节能减排,降低减排成本。

三是“十三五”还是体制改革的时期。一方面,国家将重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定价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进行无歧视电网开放,使电价充分反映电力成本,减少弃水弃风现象,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为完成既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低,为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IEA预测显示,未来五到十年油价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可以抓住机遇,削减补贴,改革定价机制,改善油品,促进市场化,实现价格与国际油价接轨。同时,低价天然气还可以促进LNG重型卡车使用,对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是智能电网、储能、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将进一步发展、完善,为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电网安全性提供保障。

五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有助于稳定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与该战略相关的生产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坚持绿色低碳路径还是走原有的高碳之路将对国内、相关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能源和全球气候产生决定性影响。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巨大挑战。报告指出,如何将经济放缓、去产能、去库存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以及相关的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动力是“十三五”期间经济低碳转型和社会绿色变革的关键。

专家认为,未来五年经济下行趋势依然明显,稳增长促转型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经济环境下,如何改变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不可持续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是一个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新常态和稳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对投资的依赖有增无减,盲目加快上马大型能源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搭便车,往往会造成全国整体的损失。

报告指出,煤电严重过剩挤占可再生能源利用空间,阻碍相关目标按时完成。绿色和平组织在2015年11月发表的《中国煤电产能过剩与投资泡沫研究》中指出,中国煤电领域里存在着严重的投资过剩,规模高达174亿美元。仅2015年1~9月,各级政府共审批通过155个煤电项目,这种盲目投资造成了大量浪费,使本该流向新能源或其他领域的资金流向煤炭,导致产生了更多的碳排放,也使得多余的火电挤占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空间。此外,随着煤电机组发电小时数低于设计临界值,每度电煤耗也会有所上升,导致不必要的碳排放。

同时也要看到,页岩气开采量大幅提升面临体制约束。2015年,中国页岩气产量为51亿立方米,远低于“十二五”规划的65亿立方米目标。根据国际经验,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灵活的市场和竞争。然而,中国在页岩气开发领域仍然依赖少数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攻坚,导致开发技术发展缓慢,成本居高不下,使得页岩气资源很难广泛利用。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