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匠精神”差在那里?1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上,多个领域的“大咖级”专家在各自的专题论坛中不约而同提及了“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决定“中国制造2025”的质量。
“到2025年,在日常生活中,民众更愿意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提供的产品应该是‘高品质’的代名词。”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这样向记者描绘“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愿景。此间他出席“2016常州模具智能制造技术高峰论坛”,在致辞中,他用“民族脊梁”来倡议行业重塑“工匠精神”。
陈晓明表示,日本在技术水平上不如德国,但他们执行行业标准的精准度非常高,这种对标准的维护就酝酿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业,只要国际上有的产品,我们事实上都能做,精心地做,还能做得非常好,但大批量生产却无法保持整体高水准,这就是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缺乏之处。”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谈及“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时也表现了这样的忧患。吴志新此间在常州出席“2016第四届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研讨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内生产的单体电池,各个指标都不输于国外先进产品,但运用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中就常常会出问题,这个电池系统设计其实并不难,之所以会出问题,就是缺乏‘工匠精神’。”
“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到产业一线去工作”这令陈晓明非常忧虑。“近两年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招生持续下滑。其它一线产业的专业大体也差不多。”陈晓明说:“机械工业占到我们国家整个工业的五分之一,该行业每年需要120万技术工人,其中近八成来自职业院校。如果没有一线的产业工人,如何去培育‘工匠’,如何提及‘工匠精神’。”
针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陈晓明称,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对所有院校的机电专业进行专业调整和优化,“大概有三成专业会面临取消、合并,同时会新增一些专业。目的是更有利于培养‘工匠’。”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各产业质量取决于“工匠精神”成为多位行业权威专家的共识,并希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亦同时培育“工匠精神”。
此间,“模具行业大师工作室”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上海交通大学的周雄辉教授表示,模具工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该行业提倡“工匠精神”决定整个行业的水准。
“不能把‘工匠精神’举起来,要让‘工匠精神’落地。”陈晓明表示:“一个好的工匠需要养育,需要有时间上的积累,要有全社会认同的氛围。打造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顶层进行系统设计,要针对培养工匠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补贴。让教育部门和企业有极积性参与这个事情,才能真正成就中国的‘工匠精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