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在5月30日同时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下简称“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地使用了科技是“国之利器”这一表述。
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语重心长地提到这一表述,表达了他对科技强国的渴望和期盼。习近平强调,现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八大以来,围绕着科技进步,他以自己的情怀和使命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一次次提出新论断和新要求,正重塑中国科技事业版图。
推动科技创新
识变、应变、求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梳理可以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的讲话中,创新总是被打上着重号。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在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依然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各个领域都急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如何识变、应变、求变?“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习近平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提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
在考察每一个工业基地和企业时,习近平也都会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就提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在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对于企业做出更为明确的指示:“要紧密结合我国发展遇到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要面对现实需求,通过形成良好市场环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2015年5月在浙江调研时习近平强调,“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无论在什么领域,创新成果转化都是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创新要实,要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只有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才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聚集科技人才
完成队伍建设“弯道超车”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才主体的推动创新将无从落实和开展。事实上,总书记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言论在历次会议和考察中俯拾皆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在2014年8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十分关心科学家发展,并语重心长地说,“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这些东西把科学家捆死了” 。
解决科技发展的人才瓶颈是总书记始终不变的关切。因此如何在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面前,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弯道超车”,提升科技人才水平、创新人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13年7月考察中国科学院时,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2013年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解决人才结构性不足的战略方向,“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在刚刚落幕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提出在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机,人才建设要把握时代大势主动出击,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为行进中的中国大船加足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为创新驱动点燃新引擎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书记想得很深,也看得很清。“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
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直面我国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围绕捋顺科技创新链条上的机制关卡、紧凑创新转化环节的衔接松动、聚合各方面科技力量的分散资源做文章,力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对此,习近平再三叮嘱,谋抓落实。在2013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在2014年8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杜绝科研经济两张皮,“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习近平的一次次部署中逐渐由轮廓架构充实为鲜活有内容的具体方案。
2014年8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尽快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加快标准化法、反垄断法、公司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在2014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系,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 ;当年10月的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总书记又说,“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
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强国梦,正转化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动力,开创中国科技进步新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