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式工匠精神是什么?在强国林立的国际市场中,面对瑞士、日本等公认的“工匠精神”先进国家,中国应该拿出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慧聪工程机械网编辑认为,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无论是工程机械还是其他行业,这种精神永远不可缺失。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深度结构调整,这为那些在品质、创新上有远大追求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地“补钙”,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
中国缺工匠精神吗?从来就不缺
现在中国有一个热门话题“中国为什么失去了工匠精神?”,沸沸扬扬,甚至出现政策激励,仿佛工匠精神可以人工合成一样。中国究竟为什么失去了工匠精神?有人说,因为二三十年以来,商家一味追逐顾客的浅层次要求进行生产、服务,罕有人质疑“上帝”要求的合理性。
海尔张瑞敏抡起大锤砸烂次品冰箱,是不是工匠精神?褚时健开山数年培育褚橙,是不是工匠精神?董明珠让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是不是工匠精神?雷军投资两千万研制电源插座,是不是工匠精神?张小龙苛刻控制微信的封闭性,是不是工匠精神?
中国的工匠精神从未缺失,缺失的是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商家被“顾客就是上帝”的伪教条笼罩,放弃了工匠精神的仪式感。
顾客从来不是上帝。没有这么愚蠢的上帝。电灯发明以前,所有人都认为点蜡烛是天经地义的照明方式;汽车发明初期,所有人都抵制它;iPhone出现初期,大部分人仍觉得手机必须有键盘;一次性液化气打火机上市以前,烟民都习惯用煤油打火机;还有,王老吉出现以前,有几个人喝去火饮料?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有一条线可以区分平庸的产品经理和优秀的产品经理:平庸的产品经理会搜集客户需求,并且设法满足他们;优秀的产品经理会消化客户需求,经过缜密逻辑推理,提出一套最优的解决方法,而这种最优的解决方法,往往一开始不被顾客接受,因为超出他们的期待。伴随着实际使用,顾客会经历惊喜、认可、依赖几个阶段,最后高度忠诚。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颗骄傲的心,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初心,是对自身产品的信心,是坚持自己理念的决心,是希望所有顾客都购买的野心。中国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潜力呈上自己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然而,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视。只有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著融入生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明天。
升级的消费需求在呼唤工匠精神。消费正在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解决温饱之后,市场面对的是一群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固然喜欢物美价廉,但同时也愿意为新技术和高品质体验“埋单”。近年来,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一些小家电、化妆品等,一方面反映出国内制造业品质的短板,一方面证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发扬工匠精神,善于从细节发现需求,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总之,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土壤,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也在呼唤工匠精神。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在这个充满创业创新机遇的时代,需要一种不投机取巧的拙朴,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