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被称为一场科技盛宴。
“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成果的集中巡礼。”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表示,与“十一五”成就展“纵向看值得骄傲、横向看水平不太高”的情况相比,如今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探索等领域已取得一批显著成果。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评价说,“相比‘十一五'科创成就展,这次展示的内容做到了更加实用化,具有相同概念的展示项目如今都发生了变化。”
许倞举例说,“5年前我们能做出高速列车,但那时候很多的关键零部件要靠引进和合作,今天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我们不但能做出高速列车,而且做出了谱系化的、适应不同气候变化的高速列车,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本刊记者曾参观过“十五”、“十一五”两次科技成就展览,相比前两个五年,“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览显示,“十二五”这五年,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科技实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作出了科学判断,这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顶天”成果凸显科技实力
由科技部等18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通过800多件实物、120多件模型、近百个互动项目内容,展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展区,“天宫一号”模拟体验舱最吸引眼球。该模拟体验舱内部仿照“天宫一号”真实场景制作,舱内装有自行车计量计、舱内航天服和电解制氧设备等实物,并配合液晶电视屏幕播放航天员太空生活和工作场景。坐在虚拟现实体验座椅上,就可以体验一次宇航员的经历。
除了两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式仪器外,多个见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程的珍贵实物也得到展示。一台于2014年发射并回收的“月地高速再入返回飞行器”实物,展示了我国“奔向月球”的探索历程。据介绍,这是两次进入大气层、借着探月三期再入返回试验器的返回舱,未来载人探月工程也将用同样的技术,只不过是“加强版”。
在大型飞机专项展示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展示了其研发的大型民机C919未来智能驾驶舱。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设计师吴光辉介绍说,该驾驶舱采用触摸和语音控制作为主要控制方案,可以实现智能控制及“空地”、“空空”信息互联。自去年11月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至今订单已达514架。据了解,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项目实施以来,我国民用飞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卫星网络实体模型以其体格庞大、造型炫目而格外引人注目。北斗导航系统重点解决了我国军民用户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等问题。据了解,2012年,该网络已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18年,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2020年,将服务全球,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
在海洋科技展区,“深潜家族”齐聚一堂:作为海洋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蛟龙号”巨大的钛合金球形舱展位突出,我国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潜龙2号”自治潜水器、深海滑翔机“海燕”“海翼”、海洋高速无人船平台“领航者”号等深海尖端科技展品悉数亮相。除“蛟龙号”外,其他“家族成员”皆以实物展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自沈阳的五轴联动机床是国内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之一,“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被称为“高铁大脑”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实现了自主化研发,该系统还被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提高了列车通信的可靠性,成为高端装备“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突破了全部核心技术,20万千瓦示范工程已在山东开工建设,将于2017年并网发电;兆芯ZX-C系列等国产X86通用处理器以及ZX-100S芯片组是核高基重大专项的创新成果,此次也集体亮相。
据本刊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专项共部署了2500余个课题,近25万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在高性能计算、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速列车、智能机器人、大型装备等尖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进展。
“立地”成果紧贴民生
“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研制、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治理等一大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展览上,一款我国自主创新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据介绍,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在多模图像配准、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介绍说,通过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展手术,精确度达到0.8毫米,减少术中辐射70%以上,提高手术效率20%以上,并具有减少失血量和术中组织创伤等优势。目前,该系统已在国内十多家医院使用,累计手术超过2000例,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患者享受到这项先进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随着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便携式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包括胶囊胃镜机器人、脑起搏器、光子治疗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等,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正在提速。
在关乎群众健康的新药创制领域,累计有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135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阿帕替尼、西达本胺、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火疫苗等18个国际首创或国际先进一类新药获批,20余家制药企业获得国外GMP认证,200余个原料及制剂品种获得国际认证,17种草药专论列入欧盟药典,一批临床前评价技术(GLP)平台通过国际认证。
全民健康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作为我国生物芯片产业的引领者,博奥生物依托生物芯片为核心的技术平台,推出了针对我国新生儿和老年慢性病人群“一小一老”的出生缺陷检测、疾病预测、健康监测和调理、老年人机能增强等健康管理的创新型系列产品,“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物芯片、生物工程角膜、海洋生物制药、埃博拉疫苗、抗肿瘤新药等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
在农业科技展厅,一间小房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盆栽,LED幽幽地闪着蓝光。不占农用耕地,无需土壤阳光,操作省时省力,产品安全无污染,单位面积产量可达陆地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杨其长为首席科学家的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LED植物工厂”,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以其“土地利用和农作方式的颠覆性技术”,使农业生产从自然束缚中脱离出来,被认为是21世纪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项自主研发的技术也使我国成为美国、日本、荷兰等国之外,少数掌握“植物工厂技术”的国家。
“让人民享受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的目标,正通过科技人员的努力,一步步成为现实。
“绿色”发展成果丰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相关领域也成为科研人员持续的研究方向。
在展出现场,本刊记者看到,生态绿色环保节能的技术、产品各具特色。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大型炉排式垃圾焚烧成套装备(700吨/日级)核心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所有排放指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达到了现行欧盟标准,并出口泰国、印尼;
盐碱地暗管改碱关键与配套技术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北方改碱、南方排水,尤其对科学开发利用我国1.5亿亩盐碱地资源、挖掘耕地资源潜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目前,该项目已在东部滨海盐碱区推广应用约20万亩,新增耕地5万亩;
围绕青藏高原、西南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等重大生态问题,一批先进适用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毕节模式”、“清镇模式”、“花江模式”使我国石漠化面积降低35%,生态治理对农民增收贡献达50%;水污染治理领域则初步构建了我国水环境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体系,为保证“从源头到龙头”的群众饮用水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中央对人才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快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人才展示墙”上,不仅有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王小谟、张存浩、吴良镛等“科学大家”,不仅有施一公、潘建伟、薛其坤、王贻芳等杰出科学家代表,还有高凤林、姜峰等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优秀人才竞相涌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期待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担负起支撑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第一资源的作用,“汇聚起向科技强国迈进的磅礴力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