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最后一座巨型“海豚”钢塔成功完成吊装,意味着历时8年建设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贯通在即。
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仅对工程设计、桥梁施工等环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国工程材料科学的一次重大考验。
“为达成120年使用寿命的标准,港珠澳大桥对材料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以细集料为例,从0.075-2.36mm被分成了4个等级,规格、比例要求极为精细,每个等级误差必须小于10%,对制砂设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大桥集料生产设备提供方,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路机)董事长方庆熙对大桥建设的难度可谓深有体会。
据了解,为建好港珠澳大桥,工程方曾先后试用过国内多家企业生产的顶级砂石,但是均无法达到要求,项目施工一度受阻。此时,南方路机临危受命,负责粗细集料生产工艺技术攻关,并最终在融合了全球最先进生产工艺之后,结合自身25年的技术积累,生产出符合大桥建设的高标准集料,保证了大桥施工的顺利推进。
方庆熙自豪的说:“港珠澳大桥项目是南方路机的骄傲,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商业的范畴,没有这个高品质集料,大桥就无法建成,代表了我国机制砂石的最高水平,毫不夸张的说,国外最先进技术也不一定能办到,这是对中国制造的一次正名。”
没有金刚钻怎能揽下瓷器活?南方路机能够将机制砂做到堪称艺术的精品源自于企业25年来对搅拌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源于25年间融入企业基因里的“技术派”精神。
方庆熙常说:“天下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工程机械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做好技术、产品和服务”,而这正是多年来南方路机不断发展的精髓所在。
技术:稳扎稳打 不妄谈创新
与不少企业的大谈企业技术创新不同,作为一个以技术立基的企业,南方路机显得极为低调,在这里甚至“不允许”说创新。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或显的“另类”,却与南方路机沉稳、求实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对此,方庆熙直言:“目前在工程机械领域,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已经很少,与其挖空心思用创新制造噱头,还不如潜心修行,打好基础,功到自然成。”
十多年前,沥青搅拌设备还是我国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软肋,后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先进沥青搅拌设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当时成立不久的南方路机,毅然投下重金从国外引进最先进沥青搅拌技术,聘用欧洲专家担任技术总监,并且通过技术吸收,研发出适合中国施工环境的先进沥青搅拌设备。十余年后的今天,基于长期坚持的“专注搅拌”发展理念,南方路机沥青搅拌设备性能得到不断优化提升,设备制造水平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沥青搅拌设备的研发改进,正是南方路机创新理念的一个缩影。方庆熙说:“做企业要踏踏实实,创新同样如此,不要妄谈创新,要虚心学习,将国外同行先进的技术吃透,在迭代的基础上,将设备性能不断优化,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自己的特色。”
显然,南方路机的“创新”之路是成功的,而这也与方庆熙自身性格有着莫大的关联。方庆熙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诱惑太多,所以做到专一很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专注把自己的事业做透,那么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方庆熙认为,创新应该是根植于企业灵魂中的东西,对先进技术的虚心学习,对更优性能的潜心修炼,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专注,才是除去盲目“创新”的华丽外衣后,企业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
在南方路机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创业之初,正逢国有企业改制大潮,不少原国有企业员工带着完整的工艺图纸投奔南方路机。但令人意外的是,当时创业困难中的南方路机,虽然亟需设备技术,却要求所有原国企员工不能带哪怕一张图纸。
对此,方庆熙解释道:“不让带图纸,是因为图纸是死的,人是活的,靠图纸没有用,企业技术实力的形成靠的是人,是企业的内在精神,是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做“技术派”很难,一直做“技术派”更难,南方路机的“技术立基”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走得很苦、很累,但也独树一帜。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不少企业都在寻求上市,以达到快速做大企业的目的,但南方路机再次做了一回“特例”。
方庆熙称:“我们不上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我们希望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受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可能一直都没有回报,而这些是股民不会希望看到的。”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扫地僧,为人低调,与世无争,数十年如一日,甘于平淡,但实力却绝对一流。在笔者眼里,南方路机又何尝不是工程机械行业的扫地僧呢?不妄谈创新,却把“技术流”做到极致,虽无招却胜有招。
产品:不惜代价做到最好
世界上有两种企业,一种做“面”,趁着经济形势上行,把产业做宽,短时间内多点开花,收获规模效益;还有一种企业做“专”,对待产品始终专一,把时间作为武器,厚积薄发。
南方路机无疑属于后者,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搅拌。方庆熙说:“南方路机如果做不好搅拌,那就早点关门,我们别无选择,搅拌是我们唯一做的事情。”因为专一,所以没有退路,只能做到更好。
为了不砸了“搅拌”这块自己唯一的“招牌”,南方路机在产品性能保障方面可谓不惜代价。
供应链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基本也是关键,这也是南方路机保证产品性能的第一道“防线”。方庆熙直言:“差的备件和材料不可能做出真正优秀的产品,所以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上不惜代价,性能第一,成本第二。”据了解,南方路机供应商选取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各个备件材料几乎都是选择的全国最好的供应商,如皮带、传感器、减速器等等;另一方面,如果国内备件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南方路机宁愿从国外高价进口,并逐步自己实现国产化。
对备件的高标准要求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效的保证了产品性能,但随着成本的提升,产品价格自然不菲,因此南方路机设备在工程机械行业也是出了名的“贵族”,且从不讨价还价。
方庆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客户打算上马一条骨料生产线,有企业给出了300多万的预算报价,但当客户拿着方案找到南方路机,南方路机要价却高达700多万,最终在价格面前,客户选择了300多万的建设方案,但“一分钱一分货”,廉价方案带来的是后期数不清的运行问题,最终该客户不得不找到南方路机,对全套生产线进行改造。
“现在客户都知道和我们谈价格没用,我们不会降价。设备用了十年二十年下来,就会知道我们的设备可以用多一倍以上的时间,事实上,我们的设备现在在二手市场上价格都比别人的新设备贵。”方庆熙说。除供应链的严格管理以外,产品设计和加工同样是保证产品性能不可忽视的环节。
方庆熙说:“产品的设计的核心在于常年累月对行业的认识,对下游客户需求的理解,因此我们要求工程师必须进现场,进客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是客户最需要的。”
在方庆熙看来,产品就是一件工艺品,不仅材料优良更要精雕细琢。南方路机对产品的认真,不仅体现在基于25年如一日,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提出最符合客户需求的工艺设计,更体现在骨子里存在的工匠精神。南方路机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对产品负责任的从业态度。成立25年来,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没能动摇南方路机专心做好产品的决心。
在南方路机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前些年国内某企业大量收购混凝土搅拌站,于是有企业拿着建设批文找到南方路机,希望南方路机能够随便建一条生产线,然后倒手高价卖出。在利益诱惑面前,南方路机选择了拒绝。用方庆熙的话来说:“我们要对自己的设备负责,要对客户负责,更要对整个行业负责。”
世间有这样一句话,“老实人容易吃亏”,在这一方面,南方路机显然是不懂得“变通”,只知道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产品,但这正是南方路机打造精品设备,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工程机械行业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基础。
服务:从低端向高端转变
“做技术很难,做产品也很难,但最难的是做服务。”方庆熙直言,一个企业形成完善优质的服务体系需要几十年时间,既要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也要有服务理念的与时俱进。
在技术领域,经过25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工程以及远远超过业内平均水平的设备使用寿命,不仅诠释了南方路机“技术派”底蕴,更为其带来了广为传颂的业内口碑。
而在今年,南方路机将原来的“产品服务部”更名为“工业服务部”,一个词的差别,代表的正是服务理念的更新换代。
方庆熙称,传统的服务模式是帮助企业解决从产品安装到运行和维护整个流程的问题,但这种服务是低层次的,设备安装到位之后,5年之内不出现任何问题是最基本保证。
但是如今,面对下游客户在市场竞争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益严峻的形势,传统基于产品本身的服务更像是“标配”。在南方路机看来,更深层次的服务在于帮助客户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提供更为为优质完善的解决方案,“工业服务部”的成立正是基于此方面的考虑,这也是南方路机未来提升服务能力面临的最大挑战。方庆熙意味深长的指出,“国内搅拌站、砂石厂等企业,在节能、环保以及自动化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做设备的,既然进入这个行业,就要对行业进步负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据方庆熙介绍,早在多年前,国外混凝土搅拌站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站一个人办公,生产经营效率远远高于国内,未来如何帮助下游客户实现增值、升级将是所有设备企业服务需要做好的更高层次的服务。
方庆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正派做人,踏踏实实做企业”。这句话说着容易,做着却很难。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服务,25年来,南方路机为了坚持这一句话,舍弃了不少机遇,但也收获了难能可贵的融入企业基因里的“技术派”精神,这是南方路机的“基”,也是南方路机最宝贵的财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