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司机:
他们在地下几十米深处,通过按钮、键盘、鼠标、屏幕等操控着盾构机在地下掘进,采集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掘进参数、建立泥水循环模式、同步修订P6进度计划,保障盾构机以最佳性能完成管道穿越任务,为今后同等环境下隧道穿越建立过程资产。
郭启先(左)在隧道内操作顶管机掘进
郭启先的座驾很“亮眼”,价格在5000万元左右。这样的“豪车”,近10年他开过4台;郭启先的工作很特别,一旦登上“豪车”,不管白天黑夜,就得连开12个小时,吃喝拉撒全在“地下”。
郭启先,管道局的盾构司机,他的“豪车”——泥水平衡式盾构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隧道掘进装备,是打通地下隧道,牵引油气管道顺利穿越各种复杂地层的利器。有了它,很多不可能的穿越都变成了现实。
“5000万元呀!要真正摸透它的‘脾气’,发挥好它的潜能,就要实现‘人机合一’,让机械设备和人工合作实现无缝对接。”郭启先说。
郭启先用心琢磨盾构机的管路、电气线路和操作面板,研究电气、液压、机械图纸,逐步熟悉了解盾构、顶管施工工序、故障排除和操作要领。项目上编制的各种方案,他都要认真学习好几遍,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同事和现场工人请教,直到全部弄明白为止。
“学好技术就有用武之地。”郭启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西气东输二线北江盾构工程中,珠三角复杂恶劣的地质环境,让盾构机明显“水土不服”。盾构机要先后完成泥质砂岩、砂层、卵石层和黏土层穿越。软硬地层交替出现让郭启先很头疼。他与其他技术骨干结合施工特点,对盾构机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造后的盾构机有了克服复杂地质条件的本事,向前跑得也快了许多。
面对复杂的仪表、管路,郭启先如数家珍般介绍那些闪烁按钮的功用。这种设备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等特点,可以穿越各种复杂地层,有着其他非开挖穿越工法无可比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他说:“仪器很复杂,不同按钮对应的情况不一样,不仅眼到手到,而且得心到才不会出问题。我们要随时监测盾构机的前进方向,调整设备的掘进姿态,哪怕几毫米的偏差都不能发生。”
作为管道四公司(穿越公司)盾构工程的盾构司机,在每班12个小时的工作中,郭启先的吃喝拉撒都要在井下进行,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这都不是事儿,与工作要求相比,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容易许多。”郭启先很乐观。
工作时,他要根据盾构机行进中产生的水压、土压、速度和方位等几十个数据的变化,不间断地按提示指令操作,保证盾构机这个庞然大物在江底挖掘至接收井,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0毫米。
在盾构机向前掘进1米后,郭启先会钻到盾尾指挥拼装手安装管片。在巨大的机械臂旋转下,6片长1米、厚0.2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像“镶瓷砖”一样拼成一条内径2.44米的隧道。
10年间,他完成了超过一万米的隧道穿越任务,有时是在地下的三四十米,有时是六七十米。“只要我的‘豪车’在,我就能用技术让油气管道平安地在地下穿越而出……”说到这些,郭启先充满自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