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智造未来》论坛案例分析与点评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6-12-15 09:41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打造智能交通体系实现端到端准时运输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打造智能交通体系实现端到端准时运输

9月20日,在“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Innotrans2016)上,中国中车发布了智慧列车解决方案,向世界同行展示了“中车智慧”和“中车方案”。中车描绘的智慧列车蓝图,融合了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让车厢变成移动办公室、商务洽谈室。不久的将来,旅客可以在列车上网购、社交、娱乐,让旅途变得轻松、愉快、有趣。

这是中国中车价值追求的一个侧面或缩影。

近年来,中国中车以“连接世界、造福人类”为使命,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致力于打造智能列车生态圈。确立这样的使命,既与中车在产业链的位置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车人的价值追求。要打造的智能列车生态圈,既是企业使命、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倡导的轨道交通行业新生态的组成部分。基于全球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中国中车不断将新技术与现有产品完美结合,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加完美的交通出行体验。

为推进智能转型,中国中车的智能制造探索实践早已开始。前些年,中国中车全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努力推进向数字化企业转型。目前,中国中车的智能化探索,既有标准化研究、也有新模式试点,覆盖了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整机和零部件,智能化工厂、车间和流水线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系统,实现了良好开局。

未来十年,中国中车将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联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全产业链数据链条,用数据增值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中车生态圈。为此,中国中车将致力打造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交通四大体系。

致力打造中车智能制造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结合轨道交通产品特点,推进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车间和智能化企业建设,实现内部管理、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组织效率和生产效能。

致力打造中车智能产品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发高端智能化轨道交通产品和服务;推进数字化精益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智能化产品服务平台,实现全球车辆产品的远程监控与智能维修服务。

致力打造中车智能服务体系。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结合采购供应、市场营销、售后维护、增值服务等领域,打造用户创新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中车”的商业模式,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升级。

致力打造中车智能交通体系。围绕未来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交所构成的绿色立体交通网络,为其提供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实现端到端的准时旅客运输,助力数据驱动的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新生态,让旅客拥有幸福安全的旅行。

朱森第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

从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的发言当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程。高铁从提速到自主研发-中华之星-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中国标准动车组,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轨迹,也让我们在这里头享受了这样一个进化和发展的成果。

中国的轨道交通现在是世界上最强的,运营里程已经超过2万公里,现在中车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产品、制造、服务和交通四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并且打造相应的体系,所以现在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融绿色、人文一体向智能化方面发展,并且我认为有这样三个大的转变在进行:第一个转变,从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企业转成一个中国交通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第二个转变,我们原来铁路就是简单地一个运输工具,现在变成绿色、智能、人文、安全、舒适的一个移动的工作场所。第三个转变,我们的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企业演变成为一个智慧的企业。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并充满信心地认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一定是《中国制造2025》十个重点突破领域当中率先突破的领域。

王建中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十年磨一剑突破海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最近,有一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叫《深海浩劫》,是根据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改编,这座爆炸的石油钻井平台叫“深水地平线号”。在这次事故中,11名钻井工人丧生,原油持续喷涌了87天,319万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次事故后,全球海上油气开采行业陆续出台了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法规,对深海作业装备提出更高的规范和要求。

自2010年以来,中集来福士已交付了8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分别在挪威北海、墨西哥湾、巴西海域、中国南海钻井作业,主要客户有挪威国油、巴西国油、中海油、中石油等。来福士集团在半潜钻井平台领域,目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在建平台数量占全球的25%市场份额。

来福士集团生产的最新一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造价7亿美元,甲板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上下高度110米。这座拥有969个系统、27000多台设备、40000多吨钢材、40000多根管路、120万米电缆,一般建造周期在35个月,其工作量不亚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

这样的一座庞大钻井平台,在海上作业时,要精确的定位及实现无人值班。也就是说这座庞然大物要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动保持原地不动进行钻井作业。同时,这座平台在作业时,任何一台设备或结构出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影响平台整体性能。

那么半潜钻井平台是如何实现动力定位的?平台首先通过卫星GPS进行定位,然后再通过安装在平台上的上千个感应器,随时感应风浪的大小和方向,将数据传达到平台上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处理分析,随后电脑发出指令,控制平台下方6个全回转推进器,产生相反的力,来抵消风浪的作用力,最终实现精确定位。

其次,中集来福士半潜平台在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技术获得突破:其一是重量控制。其二是精度控制。其三是噪声控制。其四是稳定性控制。

以往半潜钻井平台的核心技术被国外所垄断。但中集来福士用了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购买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跨越,在部分产品上已掌握了80%的自主知识产权,培养出了一支世界一流的项目管理、技术、调试团队,产品已打入世界主流市场,得到主流客户的认可。同时这十年也见证了中国海工的发展,以中集来福士为代表的海工企业已跻身于世界一流海工企业之列。

屈贤明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制造2025》执笔人屈贤明:

中集来福士在不到10年时间,在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端装备当中能够处于中国第一,令人刮目相看。中集能走到今天绝非偶然,上世纪80年代中集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开发了当时中国的登机桥,在香港启德机场震惊国人。之后,他们在集装箱这个领域很快成为世界第一。

为什么中集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因为中集不仅重视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他们更重视的是一个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经过30多年的打拼,他们创造了一条成功之路,就是通过重组世界的、为我所用的资源,通过全球化的兼并重组,让自己的技术占据这个领域的控制权和制高点。

最后有二个期望,期望看到什么时候中集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能够像高铁一样,成为世界的领先者、引领者,成为世界第一。第二个期望,就是希望中集把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智能工程的这样一个钻井平台能够进一步提升,能够融入机器学习这样一些功能,使这个钻井平台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庞然大物,树立在蓝色的海洋之中。

董明珠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掌握核心科技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格力电器在近2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虽然历史不悠久,但它的业绩、它的成果令人震撼。

在2005年之前,格力电器和中国空调领域企业是一样的,都是依赖于别人的核心技术。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低质低价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空调这个产品不可能卖出高价。

之后,格力电器开始培养人才,开始自主研发技术,格力电器到2011年的时候,专利仅仅才有7000多项;但是2011~2016年,累计专利已经超过23000项。在中国的专利局里面,我们的空调格力电器专利拥有数量排在了第九位。

格力电器一直走的是自主创新道路,从1995年开始实现盈利0.1%,到今天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3%。

空调是一个竞争充分行业,企业利润是怎么实现的?这就涉及到了智能。

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突破,要具有挑战自我的精神。

在智能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格力电器所有自动化设备并不是外面买来的,是自主开发研制出来的。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强国,必须要靠实体。

现在,我国的高铁走向了世界,格力也走向了世界。中国过去是空调出口大国,但是没有几个是自己的品牌,因为技术是别人的,仅仅为别人贴牌生产。但是今天,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格力的标志,就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标志,这就是一带一路带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机会。

我们认为,我们的产能过剩,是我们技术落后,是我们产品落后,所以导致了你的产能过剩。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是挑战自己的时候。因为,走向世界的都是最好最顶级的产品。

熊梦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

格力从一个默默无闻小厂,用20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家电行业领头的企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它的成功密码,来总结它的成功经验。但是我觉得格力自己的两句话,最能够全面深刻地来解析和总结格力的成功:第一句话是,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第二句话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别的总结,别的分析,都是比不上这两句话更全面和深刻。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经常有机会到各种行业、各类企业去调研,经常会出现两种尴尬的局面或者情境:

当一个企业介绍他的产品如何新,市场业绩如何好,在问到这些变化的时候,回答是花巨资购买了什么设备,使得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但这些设备能不能在中国得到,国产的设备难道不行吗?得到的回答是不行的。因为,用比较低廉的价格买了国产设备,但是影响了生产,使得产品的残次品增加,以及维修率高。这是非常尴尬的局面。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协同创新来解决问题?协同科研院校,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来协同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可以呢?但是我们发现,这方面往往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甚至企业不知道,现在技术到了什么样的状态,特别是产学研用的协同机制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第二个比较尴尬的情景就是,我们现在《中国制造2025》要智能化发展,很多企业也重视起来,到企业调研的时候发现,这仅仅是企业领导人的愿望或者抱负。到各个层面了解,并不知道我们的智能化怎么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存在一个比较盲目地跟风情况,我觉得这个也是很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童夫尧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童夫尧: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中国智造快速发展

前不久,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获得全国人民的瞩目,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球!大家知道,这次载人航天飞行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长达30天的中期在轨驻留,而且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高难度“太空之吻”,也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听到这个消息我也很振奋,因为联想的ThinkPadP40Yoga联想移动工作站是全程陪伴宇航员,完成30多天太空之旅的工作助手。联想还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搭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仿真实验室,以联想HPC、机架式服务器和ThinkStation工作站为核心的仿真系统,在轨道计算、模拟仿真、航天器设计等关键环节,稳定、高效地承载了大量重要的计算工作。

航天事业向来是高风险、高投入,在火箭发射前,就需要进行数万次,甚至是连续数百个小时的高精度密集计算和数据处理。

而在实际的任务执行过程中,更是面临重重挑战。就拿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和对接来说,这次天宫二号的轨道高度达到了393公里高空,比天宫一号足足高了50公里。高度更高,要求的计算量就更大,50公里,意味着全新的挑战。

飞船进入高空轨道后,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飞行,这需要长时间的密集计算、大数据量的高效吞吐,要求设备必须一秒都不能断电,更加不能宕机,对服务器的可靠性和品质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联想企业产品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为“神十一”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了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是推动航空产业链自主完整发展。能为载人航天事业提供自主可控、性能优异、稳定可靠的产品设备和技术支持,联想感到十分自豪与荣幸。更重要的是,联想的科技创新极大推进了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深度契合了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提出的“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这一目标。

其次是完善制造企业创新体系,推动中国智造能力提升。联想在载人航天领域实现的技术突破,也代表了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一大创新方向。随着航天科技民用化,联想的科技突破也将覆盖和服务更广泛的领域,不论是对教育、科研、军工、石油勘探、气象监测和预报等领域,还是对深度学习、金融、工程制造等领域,联想都将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中心合作伙伴与成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我相信,这一进程必将推动中国创新体系不断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一步转变,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董景辰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国制造2025》执笔人董景辰:

各个国家发展智能制造都有自己的优势,美国的优势就是他强大的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德国的优势就是他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国家领先地位,而且有一大批领军冠军企业作为他的支撑。

中国发展智能制造优势是什么呢?首先信息产业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全世界排名最前十名的互联网企业里面,中国有4家;中国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世界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这些就是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也给我国制造业飞速地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联想的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数据对于制造业是非常非常重要,未来技术的发展可能越来越会依赖于数据。通过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我们技术的创新,在数据上实现我们技术的提升,这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和我们竞争的。数据是将来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到现在为止,我国大数据智能制造还是处在起步的阶段。希望联想集团今后更加关注大数据、云计算和制造业的结合,来推动我们国家制造业更快的发展。

顾建党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跨界融合是智能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当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和趋势来改变整个全球制造业蓝图的时候,德国人的回答是:站出来重新去拥抱新的颠覆性技术,重新去思考如何去颠覆技术,去引领未来新的制造领导力。这是德国工业4.0三大最根本的诉求。

市场导向仍然是德国工业4.0驱动一个最根本的机制。不管是产业还是政府如何去呼吁,最终落脚点是企业,也是推动工业4.0的根本。要推动《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但是它不是中国制造业根本的目标。如果要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就要回答中国制造业今天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今天,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去思考六个字:过剩、倒逼、颠覆。中国的智能制造架构是一个复杂的架构,和所有战略相比,它的面、广度、深度是不一样的,它将真正改变整个中国制造业所有的环节。但是有三个根本的要素:第一,就是一切数字化,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我们实现上天入地的梦想才有基础。第二,就是把个人的智慧、团队的智慧、产业的智慧用软件去重新定义制造业,在我们走向大国重器的过程之中,软件会越来越成为支撑中国大国重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量。最后才能够让整个的价值链和生命周期变得可以集成,实现真正可自主、透明化的智能工厂和智能生态圈。第三,在走向智能制造过程中,会发现边界在打破,跨界融合是智能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在推动智能制造过程中,一定要理解过去传统的边界都会消失,新的跨界融合的战略和竞争力将会改变未来。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