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转型升级的机遇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依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向好,动能强劲。在中国经济动力来源深刻调整过程中,中国制造凭借市场、产业成熟等传统优势和科技创新等新发优势,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在部分领域表现出结构不合理、供给侧创新乏力、供需不平衡等弊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从低端传统制造向高技术制造迈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此前表示,我国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4G用户数突破了5亿人,拥有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具有成长性的信息消费市场。
信息化事业快速发展,是促进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趋向成熟的“催化剂”,网络基础建设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在继续加速传统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和潜在能力。
今年以来,以高技术驱动的新兴制造业成为制造业动能转换的推进器,中国制造驶入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年度接受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专利申请量连年高速递增,为制造业升级储备了充沛资源。
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延续几个月以来的上行走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制造调整结构的效果逐步显现,对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效益状况等明显提升。
在国际舞台,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里约奥运会上,小到纪念品,大到轨道车辆,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名片”。在海外,中国手机热销的场面让国人为之振奋;在世界各地,工程建设、设备制造、高科技研发等领域的中国力量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在海外立足越来越稳、越来越深。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从低端传统制造到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与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之间差距依然很大。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制造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一些“老大难”问题待解。
我们也必须听到,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制造优势减弱的评价依然不少,对国内部分地区和领域的工业生产结构、产品质量和成本等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制造亟待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等成本优势中解脱出来,在世界制造业竞争中增加新的优势领域。
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在互联网技术主导的智能制造发展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与顶尖技术依然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以效仿为主、自主研发创新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等方面。
“十三五”开局之年,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差距不小,空间很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结构与政策调整逐步落实,以及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中国制造的发展后劲日益显现,效果可期。
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兴盛需要政策、金融等多方共同努力。开局之年的成功探索,为“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创新求变的发展思路,让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融合。中国制造的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为激发中国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