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制造领域中核心技术空心化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让国内企业的机器换人实则成了“洋机器人”替代工人——
在工信部举办的首届机器人操作技能大赛中,一位选手在使用国产机器人进行比赛。
“洋机器人”替代国内产业工人
宽敞的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声,各式乱舞的机器人手臂,让人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国内一家机器人企业在沈阳厂房内的情况,技术人员正在对各种机器人进行调试、安装。码垛机器人、汽车生产线的喷漆机器人,还有面向餐厅、银行的服务机器人等,应有尽有。这些产品不久将被送到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但遗憾的是,拥有这种机器人生产能力的企业在国内凤毛麟角。
在富士康位于中国的厂房里,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已经取代了传统工人。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早在3年前就提出目标:要实现装配线上机器人全部替代工人。
在浙江,机器换人正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和鼓励下加速进行。记者日前从浙江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浙江用3年的时间,已经用机器人替换掉200万左右的产业工人。
在广东、江苏等传统制造业大省,机器换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机器换人在国内已经成为潮流,一些枯燥、危险、劳动强度大的工种正在被机器人替代。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鲜有人知道,替换掉中国工人的机器人大部分为外国品牌,包括富士康生产线的机器人也全部为舶来品。
“我不反对机器换人,但是我们应当正视一个问题:目前国内的机器换人,实际上是‘洋机器人’替代了中国的工人,抢了中国工人的饭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柳百成教授告诉记者。
近些年,中国市场机器人使用数量的增长是惊人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4年销售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5.7万台,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6.8万台;2016年前8个月,机器人销量也有4.5万台,且这一增长趋势还在持续。
据柳百成介绍,国内目前所使用的机器人,绝大多数被日本、德国、瑞士的四五家品牌企业所垄断,“市场上80%的产品为‘洋品牌’,另外20%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也是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组装”。
中国产品“三化”问题突出
据了解,日本、德国、瑞士等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较早,有的企业甚至有了50多年的历史,多年的积累让他们的技术更加成熟。反观国内,由于起步较晚,工业基础薄弱,许多方面都与国外拉开了较大差距。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2016年机器人发展规划发布时指出,中国机器人的“三化”问题比较突出,它们是核心技术空心化、关键零部件进口化、高端产品边缘化。
许多人都曾在国内不同场合见到过一些机器人,比如餐馆里的端菜机器人、银行里的引导机器人,还有各种展会、展览里能说话的机器人。但这些所谓的高端产品,在柳百成看来就是一个简单的玩具,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即便国内企业已经能够生产一些机器人产品,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依然难被接受。记者最近采访了一次机器人操作比赛,了解到为了支持本土品牌,组委会特意选了两家国内企业的产品作为比赛用品,但是在实操中遭到许多参赛人员的抱怨。
来自一家央企的选手告诉记者,比赛产品的精度太差,根本无法与他平时在生产中使用的进口机器人相比。
一家汽车企业的参赛者直言,他们在生产中都用进口机器人。汽车生产线对于机器人的精度要求很高,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为“付不起代价”,而国产机器人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国为何生产不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告诉记者,这背后实际上与国家的工业基础有着重要关系。比如,机器人的减速机、伺服器等关键零部件需要一些特殊材料,而这种材料在国内没有能力生产,随之也就影响了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柳百成坦言,万丈高楼不能建立在沙滩上,要想在机器人领域获得长足进步,中国的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从根本上一步步解决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