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今天,时代强音响彻中国大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勇立创新潮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好消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创新工程”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国机集团于1997年成立,初期由30余家工贸与制造企业组成。随着1999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国机集团先后吸收28家原机械工业部研究院所、11家设计院。但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业务类型多样,集团也面临着整体科技战略不够清晰、科技资源分散、研发投入不足、协同创新能力较弱、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的问题,如何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企业有质量增长,成为国机集团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国机集团掌舵人,董事长任洪斌高瞻远瞩、统筹帷幄,提出了集团科技创新总体构想,号召全体员工坚定信心、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徐建毅然承担起科技创新总设计师的重任,并亲自主管科技工作,精心谋划布局,积极有序推进。很快,国机集团于2003年启动并实施“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创新工程”,提出了“打造我国机械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装备工业集团”的工程目标。
科学系统设计
统筹协同推进
行动是最响亮的号角。国机集团按照“全链条设计,全系统推进”原则,坚持“使命—目标—架构—举措—机制”相互匹配,从研发体系、人才保障、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形成了具有国机特色的,科工贸金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按照集团“战略引领、营造环境、协同创新”,企业“市场导向、行业领先、差异发展”的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分级落实,逐级考核,确保了科技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
构建“三个层面,九大领域”的研发体系。国机集团构建了“战略决策、战略执行、产品与技术开发”三个层面、“重型装备、农林装备、先进制造、能源装备、工程与地质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基础件、工程材料”九大产业技术领域组成的研发体系,建立了以战略决策层为统筹部署,以战略执行层战略性、前瞻性、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为引领,以产品技术开发层市场化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为基础的有机运行机制。
建立“贸易反哺科技”为牵引的多元化、持续性投入机制。国机集团从所属企业上缴集团的资本收益中提取部分额度,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实施“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机制;支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承担国家与地方项目、用好用足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科研投入创造条件。集团整体科技投入从2003年的5.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3.8亿元,其中近三年研发费用累计86.2亿元。
实施“集团科技人才百千万工程”,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国机集团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首席专家制、推行课题制、实施竞聘上岗、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发展绿色通道”等诸多途径,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培养了一批包括4位两院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打造了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形成了一支由集团领军人才、企业高层次人才、产业研发人员组成的科技人才队伍。
建立“五位一体”的多维度、多层次激励体系。国机集团设立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先后奖励优秀成果355项,奖励科技工作者2500余人次;对企业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实施奖励,实现了授权专利年均31.5%的增长;对企业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实施资助,先后资助标准2625项。同时,国机集团还设立了“科技创新特别奖”“企业质量奖”;并通过完善薪酬制度、探索技术骨干持股机制、建立创业基金与平台,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激励力度。
多措并举,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发展模式。国机集团实施“科贸结合”战略,通过承接国际工程,围绕贸易做产业,促进技术装备出口,带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推进技术与资本协同,培育了国机智能、国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金融平台,成立国机财务公司,提供科技产业融资156.1亿元,技改投资100.2亿元。积极拓展业务链条,在重型装备、农机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成功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进战略重组,通过集团内外60余家企业重组,整合了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
实施跨越发展
填补多项空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机集团改革提速,创新加油。在产品与技术创新上实施“五种跨越式发展模式”,即点上创新,面上跟进;原始创新与引进吸收结合,单项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高新尖特优,高端差异化;军民结合,以军带民。围绕高技术,推进产业化,围绕重型装备、农林装备、基础件等9大技术领域,组织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取得了大批国际先进、替代进口、填补空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张力拉伸机装备及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航空级铝合金厚板国产化的关键重大装备问题,保障了大飞机等国家战略性工程的顺利实施。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使我国在大型石化装置系统长周期运行风险的控制与评估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00MN大型模锻压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彻底改变我国大型模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消除了我国军用飞机和民用大型飞机制造等领域的发展瓶颈。东方红-LF2204大马力轮式动力换挡拖拉机,打破了国外对动力换挡拖拉机的长期技术垄断,满足了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飞机载荷谱关键技术及应用,创立了飞机高置信度中值载荷谱编制原理和飞机全尺寸结构多点协同标定试验理论及方法,攻克了我国飞机、航空发动机载荷谱实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核心技术,并已用于数千架飞机定延寿和新一代飞机结构可靠性设计。航空航天高精尖特种轴承关键技术,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军用飞机等重点型号提供了专用轴承和组件,打破了国外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端军用传感器关键技术,为我国战车、鱼雷、航空、核空间提供了大批位移、深度、压力、温度传感器,突破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公认的技术难题,在三峡水电、载人航天、空间太阳望远镜、核潜艇等上百个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得到应用。P4生物实验室工程设计技术,攻克了埃博拉病毒等烈性病原体实验室的多项工程设计关键技术。
创新能力增强
集团日新月异
凝心聚力,厚积薄发。国机集团科技创新工程的有效实施,打造了我国机械工业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业务链最完善、综合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成功探索出一条机械工业企业科工贸金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道路。
工程实施以来,国机集团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2800余项,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7443项(其中发明专利1478项),软件著作权525件;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466项;截至目前拥有56家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58家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家国家质检中心。连续多年位居我国机械工业百强首位。2012年,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评价中名列前三甲,并荣获中国企业创新综合奖。2015年世界500强排名第288位,ENR全球250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第27位,ENR全球225家国际工程设计公司第62位,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7年被评为“A级”。
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支撑了国机集团的快速发展,销售收入由2003年205亿元增长到2015年2227亿元,利润由2003年4.3亿元增长到2015年83.1亿元,利润累计514亿元,资产总额由2003年281.7亿元增长到2015年2579.7亿元。
推动行业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国机集团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攻克了一大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我国创造了超过1000项“中国第一”“首台套”装备,为各行业提供了超过百万台的大型装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40余类、500多个品种、超过200万件(台套)的产品;承担了大量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产品检测等行业工作,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为行业进步、国防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国机集团还依托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承接国际工程项目千余项,带动超百亿美元的装备技术出口,服务于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部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