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工业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进入“新常态”,首先反映在增长速度上,2016年与2015年、2014年相比增速进一步下滑,但是在机械工业的子行业中仍居于前三甲,实现6%~7%的增速。
一、“十三五”开局良好
中国农机工业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进入“新常态”,首先反映在增长速度上,2016年与2015年、2014年相比增速进一步下滑,但是在机械工业的子行业中仍居于前三甲,实现6%~7%的增速。十年的高速增长,农业机械的社会保有水平已经很高,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没有增加,且有一部分转移为作业补贴的情况下,农业机械主要产品依然保持较高的产量,说明农机工业仍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行业。
1.系列政策继续利好农机行业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农机工业发展。除已实施多年的农机购置补贴之外,作为“中国制造2025”相关配套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产业[2015]1602号)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列为其中6个项目之一,用于改善骨干农机企业生产条件,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农机产品核心竞争力;为提升我国农机智能化技术、促进智能农机装备发展,国家科技部设立“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11项重点研究方向和47项研究任务,项目总经费15.33亿元,2016年度首批发布4个任务方向共19个项目。2016年1-10月间政府对农机工业财政投资9.32亿元,同比增长64.26%。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工信部联装〔2016〕413号)提出,通过实施农机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零部件发展、产品可靠性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等五大专项,实现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结构调整成效显着
从产品结构来看,2016年,拖拉机整体产量下滑明显,但大马力拖拉机上升,小麦收获机7kg/s以上喂入量机型代替2-3kg/s喂入量机型,四行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已成为主流机型,水稻收获机幅宽以2.5m以上为主。从产业升级上来看,从2013年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致力于解决农机行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提出“低端转移、中端提升、高端突破”的战略,同时,国家环保部《关于实施国家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16年第5号公告)的出台,也倒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升级,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从行业细分来看,零部件产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发展速度高达36.3%,远远高于全行业的发展水平,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升级加快,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提升,基本满足国内整机配套要求,并有部分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未来农机市场依然可期
1.农业结构深度调整,为农机工业带来新市场
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保、调、稳、扩”为重点,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以玉米结构调整为例,2015年11月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域玉米种植面积稳固在1亿亩,比现在淘汰5000万亩以上,重点生产青贮玉米、大豆、优良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效型植物等,推进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会,增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青贮饲料种植收获必须依靠机械化来完成,国产品牌青贮机械虽然与国外产品有一定差距,但已基本适应国内需要,未来将是一块比较大的市场。还比如玉米籽粒直收机械,2016年增长90%,随着玉米品种改良、栽培制度调整,玉米籽粒直收机械市场将有巨大突破。
2.农业全程机械化,培育农机新产业
九大作物种类(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和甘蔗)、六个生产环节(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和秸秆处理)中的耕整地、种植、收获环节机械设备得到了一定解决,但在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的装备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3.农业全面机械化,创新驱动补短板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作物种类、生产环节、地域等仍存在诸多“短板”,如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棉花采摘、甘蔗收获、林果业生产机械及北方地区的谷子收获机械,亟待重点突破,一些关键零部件还存在“瓶颈”,通过技术创新增加农机产品种类,改善生产工艺条件,提升农机产品质量,诸多方面存在商机。
4.农产品竞争力提升需农机支撑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成本过高,经过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最大,利用机械代替人力,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够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品质改善,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短期调整会给农机企业带来阵痛,但农业机械在未来5~10年仍然是刚性需求。2017年,利好因素众多的中国农机工业将围绕“深化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两大主线大有可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