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重工潍柴集团(以下简称潍柴)携旗下WP3.9C、WD12C、WP13C、X6170ZC等船用动力及船用发电机组明星产品亮相2017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船业展览会。潍柴产品凭借可靠性高、油耗低、动力强、启动快、保养里程长等优势,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
70多年来,潍柴在中国内燃机行业一直不断攀升新高度,创新式发展的轨迹,谱写了潍柴的“动力传奇”。到底是什么奥秘,可以让潍柴永葆活力?潍柴给出答案:创新驱动。近日,中国质量报记者走进潍柴集团揭秘“绿色动力”的创新之路。
创新源于基因
潍柴自1946年诞生之时起,创新就融入了它的血液。经过潍柴人的不懈努力,该发动机成为20年间中国重卡和工程机械行业的引领动力。
依靠自主创新,潍柴陆续推出国内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大功率蓝擎发动机、第一套自主ECU电控系统等。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5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056项,其中发明专利322项。《重型高速柴油发动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被评为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
潍柴是我国工业装备制造业的领军者,也是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潍柴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牵动产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耕中国市场70年,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坚持产品升级,坚持科技创新,打造最具成本竞争力、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品质竞争力的高价值产品。近10年来,潍柴累计投入150多亿元进行产品研发,每年研发占比超过5%,推动了产品不断突破升级,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立即赢得市场。建成的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能力最强的发动机研发试验基地,打造了研发、试验、试制、制造四大中心有序运转的自主创新体系。行业唯一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商用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柴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对创新的理解一般都只停留在技术和产品层面,而潍柴的创新则更为全面和具体。如今在潍柴,不但高端科研人员的薪酬高于企业管理者收入,而且“生产严控成本,科研不惜代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科研创新理念,也已成为企业上下的共识。近几年来,潍柴已经引进海归专家47人,该集团的新能源、动力总成、电控等多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全部由近年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担任。
创新融入全员血液
走进潍柴一号工厂加工二车间,悬挂着的“树军两轴自动拧紧单元”牌子十分醒目。这是以机械师王树军的名字命名的一个革新项目,他是该项目的带头人。
“在装配环节,要确保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定位和拧紧。定位由加工过程保证,而拧紧力矩是总装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原来都靠人工,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发生磕碰伤或是漏拧等问题。”王树军说。
2016年一季度,车间决定进行自动拧紧改造。从提议、立项、审核、设计到制作、安装、调试整个环节,以王树军为核心的团队前后总共花了约3个月时间,成功研制出两轴自动拧紧单元。这种自动化改造,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潍柴倡导工匠精神,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工作室,推动全员创新。企业每年技术革新成果近3000多项,以员工命名的现场改善项目60余项。
在潍柴,记者看到创新不仅仅是专家的事,而是每一名员工的事,让“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实现了真正落地。为鼓励全员创新,潍柴每年斥巨资奖励创新个人和团队。
创新来自全球系统支持
潍柴坚持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始终站在国际技术最前沿,构建了协同、开放、共赢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以潍柴为中心的产业链众创平台。
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建立的研发中心,与国内研发平台实现了高效协同;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AVL等,牵头成立了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11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研发共同体”“应用共同体”,构建了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产业众创生态圈。2016年,潍柴卡车动力总成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打造了开放、共享的双创平台。
近年来,潍柴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重大合作项目90余项,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研发690余项,与15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103项,85%的产品试验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创新驱动,潍柴已成为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向高端迈进的重要力量。“迈向高端、占领行业制高点,成为代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典范。”潍柴董事长谭旭光如是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