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大忙季节,记者一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就感受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无穷魅力,农民只需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就把耕地播种的活轻松地干完了。“开着汽车下田,驾驶拖拉机种地”成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写照。农机部门则在深化供给侧改革中,实践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战略,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大马力、复合式、高性能的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农机作业提质增效,完成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绿色农机新技术遍地生根,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1%,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机手职业化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来到山东省首家农机驾驶仿真教学试验室里,记者见农机手们正在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模拟教练机上聚精会神地操作。即墨市农机手姜宏法满脸兴奋:“跟开真车一模一样,挂挡、桩考、路考,安全,不怕撞车,雨雪天也能学。最神奇的是每个操作、扣分等,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很快就学会了!”据农机培训人员介绍,农机仿真教学设备可以替代70%的教学环节,具有安全、绿色、精准的特点,深受农机手欢迎。
当然,创新的不只是培训模式,更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青岛市组织农机管理人员进大学、农机手进工厂,邀请大学教授、企业人员来授课,春耕培训、观摩教学、技能大赛、网络课堂、大讲堂等,20多万名获得农机资格证书的新型农民,从农机化田园大学里走向知识和富裕,从“老把式们”手中接过了种地接力棒!
在莱西市驾驶员考试中心,记者看到,拖拉机驾驶证理论考试全部在电脑上进行。农机手鼠标一点,电脑就随机生成了自己的考试题,每个人的题都不一样,电脑自动评分,答完提交后成绩就自动出来了。为此,青岛市财政投入100多万元,在全市建立了5个理论无纸化考试中心,今后拖拉机驾驶证理论考试将全部在电脑上进行。
怎么才能把一个个农机手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农机作业的合力呢?青岛市的实招是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全市700多个合作社,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统一组织起来,服务50多万农户,年农机作业面积1000多万亩,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已成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中坚力量。
装备现代化农民种地更轻松
眼下,在平度市同和街道办事处,记者随处能见地头停着汽车,地里播种机在种植马铃薯、胡萝卜,耕地的、起垄的、播种的农机,一派繁忙景象。
让记者更为惊奇的是,在该街道新华里村的地里,1台无人驾驶的大型农机正在播种马铃薯,开沟、播种、覆盖地膜一次完成。农机手高洪云高兴得合不拢嘴:“我2013年花12万元买了台导航系统装在拖拉机上,机器自己就能干活,干活快、质量好,农民排队使用,今年春天能干600~700亩,收入六七万元哩!”
更开心的是土地的主人尹仲河,他说:“我承包了700多亩地种土豆,前面这台拖拉机深松、施肥,后面那台开沟、播种、覆膜,太省事了!”不远处的农民蔡亚林在种胡萝卜,深松、起垄、播种一条龙作业,让他轻松地种完100亩地。
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种粮大户杜高古则把他家的两台植保无人飞机看成宝贝,他的300亩小麦喷药工作两三天就可轻松搞定。他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是时间账,1台无人机6小时可为200亩小麦喷洒农药,是人工效率的80多倍。二是经济账,人工作业的话,药费和人工费每亩合计45元,飞机植保每亩仅需要15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发展大农机,青岛市着力加快农机供给侧改革步伐。青岛市农机局局长牛润之说:“全市农机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397.8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2亿元,累计达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1万多台(套),受益农户达8万余户。今年的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也已经到位了。”
为加快现代化农机应用步伐,青岛市建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布制度,投入财政资金建设了80多个部级和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茶业等领域。
作业全程化农业提质又增效
辛勤耕耘的青岛农机化,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壮大。由一家一户分散农机作业向一体化经营转变;由单项作业向农林牧副渔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变;由耕种型向涵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土地变成“面包田”,农业提质又增效。
一开春,青岛农机人就得到好消息,农业部批复将青岛市作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激励着青岛农机人奋马扬鞭自奋蹄。锁定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四大作物,突出耕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18年,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
95%、85%、83%。
青岛人不满足于全程机械化的“量”,更要提升机械化的“质”。
在胶州市胶西镇苑戈庄村的地里,柳邦飞正驾驶拖拉机进行深松作业,他兴奋地说:“我的两台大马力深松机去年作业4000多亩,今春也是开门红,农民争相使用!”据悉,青岛市投入1.2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性深松整地作业,每亩作业补贴25~35元。
在莱西市姜山镇,一望无际的绿油油麦田里多了些细碎秸秆,脚踩上去如厚厚的地毯。种粮大户王志涛说:“我一共有1000多亩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了3年,土地变成了‘面包田’,秸秆腐烂变成了有机质,1亩地化肥用量由原来的150多斤减少到100斤,能节省出50元的作业费呢,而且小麦品质更好!”
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种粮大户杜高古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300多亩小麦,亩均节本增效100多元,他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保护性耕作真叫好,省时省力又环保,景色优美天际蓝,亩产最低一吨半!”
青岛市在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将农机作业领域向其他农作物生产拓展。
在平度市杨家顶子村温暖的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一盘盘嫩绿的大葱苗生机盎然。村党支部书记杨同林说:“全村种植大葱1800多亩,周围村种有4~5万亩。我们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育苗温室,从日本购买了大葱移栽机械、收获机械,大葱生产实现了种子包衣、育苗、移栽、收获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0%,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5%……
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千百年来亿万农民的光荣梦想,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个梦想正在青岛大地上成为现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