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深圳特区成立,随后深圳带动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使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我们都知道,当初设立的“深圳特区”原址就是渔村,上海浦东新区的则是在黄浦江的另一岸建立起了高档金融区 ,那么20年后的雄安新区呢?靠什么主业发展,工业制造业还是金融业?那么珠三角长三角的制造业又何去何从呢?
不可否认的是,雄安新区的成立将给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与创新
设立雄安新区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雄安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任务,不是要转移北京的首都功能,相反,只会进一步强化和明晰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
官方关于雄安新区的定位描述是这样的:
“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这四个定位中,后三个全都以“发展”作为关键词。如此强调“发展”,如此来看,雄安新区承担着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使命。
产业外迁机遇
偎依在华北平原最大湖泊白洋淀周边的雄县、安新、容城,开发程度很低,发展空间充裕,如官媒所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确实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随着新区的成立,将会有一大批企业外迁至新区,那么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就成为了有利条件。同时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词很有可能是“绿色发展”,因为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情况严重,雄安新区则有可能以绿色发展为前提,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并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河北省甚至华北地区其他城市成功转型,摆脱原有的依靠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困局,解决当前雾霾及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从而为全国经济寻找动能转换的突破口。
制造业机会何在?
新华社通稿中明确了雄安新区要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到底哪些功能属于非首都功能?在顶层设计文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曾经做出了明确规定。即
(1)一般性制造业;
(2)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
(3)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
(4)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最早一版纲要中定义为非首都核心功能,后来改名为非首都功能。
首当其冲的就是一般制造业,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新区的建设规划中也是最基本的,可预见的是制造业带来的就业和改革创新机会在无限量的增持中。
同时在雄安新区建设的七大任务中,第三项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版图中,是按照“北京设计、天津研发、河北制造”的布局发展高端制造业,对接振兴实体经济和《中国制造2025》两项国家级重点任务。雄安新区预计将重点对接中关村和滨海新区的资源,引进一批制造业强企,特别是围绕软件信息、大数据、电子、航天制造等,以“北京设计、天津研发、河北生产”为主要版图,预计这项措施可能落地最快、见效最快。
雄安新区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未来雄安新区将相当于将近两个浦东新区,一个深圳经济特区。雄安新区的崛起就是新增长级的崛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