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制造业涵盖30多个大类,有企业近14000家。2016年,湖南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12.1%,体现出强大活力。
但湖南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优势制造企业少;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尚待提升;三是企业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技术投入、产能提升和响应市场需求不尽如人意。
制造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须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之路。湖南制造业要在“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应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制造水平;另一方面,须建立起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智能物流链。
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通常存在于四个环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售后物流,回收物流。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通常占产品的直接成本10%以上,有的高达30-40%。一些企业由于物流服务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发展包括智能物流在内的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制造业中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使物流业融入到制造业,并通过新技术、新服务模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可从整体上降低制造业成本、提升服务水平,为湖南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辐射全国、进军国际创造有利条件,是实现“湖南制造2025”目标的必由之路。
当前,制约我省智能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指导与支持不够。虽然湖南已将物流业列为十大服务产业之一予以支持,对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机制也进行过研究和探索,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支持与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智能物流项目研发配套支持经费少;缺少鼓励制造业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的政策;制造企业吸引智能物流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数量太少;对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引进、培植力度不够。
物流链受制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智能物流不智能。湖南许多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及生产设施设备来自世界各地,其物流业务分成国际、国内两部分。供应链过长,增加了制造业的采购成本、物流成本,不利于制造企业按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按单生产和及时供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物流环节过多,则导致部分环节的智能物流链不能衔接至下一环节,形成了智能物流不智能的“缺口”与“短路”现象。
制造企业对智能物流产业发展视而不见。一方面,许多制造企业对智能物流将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视而不见,缺少研发和投资,生产的物流设施设备多为传统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湖南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并存,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缺口将日益严重,许多企业正努力实现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制造。但受投入成本限制,缺少对制造过程中的物流活动进行智能化,以科技、信息、机械来代替人力的研发。此外,一些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后,只求完成任务,缺少对物流服务承包商或战略协作合作企业的指导与支持,更遑论融合发展。
推进智能物流与湖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言——
本着政府指导、市场引导、企业经营的原则,着力解决协同发展难题。由政府对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提供智能物流与企业协同发展的研发项目支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开展项目设计、标准研发、体系完善等工作。
依托综合保税区,完善湖南制造业供应体系,缩短供应链。依托省内多家综合保税区,出台政策,引进与湖南制造业相匹配的国内外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商,既可以促进保税区的经营与发展,又有利于在制造业推行及时化供货模式、缩短供应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制造企业开展按单生产、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建立智能生产物流链、企业内部智能物流体系等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出台湖南制造业产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创新产品、物流装备标准,提升销售物流水平及售后物流水平。
提高回收物流管理水平,加快形成绿色制造、绿色物流服务体系。完善与“湖南制造2025”相配套的智能物流设施设备生产体系与技术研发,构建智能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新体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