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人肉快递”或“海淘”回来的海外大牌,一看标签,“中国制造”;一试质量,比国内买的强。随着中国产业和消费升级来临,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即“三同”)被提上战略日程:要求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内外销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本来就该一视同仁,中国产品所以出现内外有别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标准的问题,二是价格竞争无底线,三是因为消费水平低的民众占了相当比例,而低质低价产品正好迎合了这种消费需求。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质量监管的松懈,导致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在竞争中胜出。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三同”战略才能顺利推进。
从报道的情况来看,较早主动推行“三同”生产方式的一些企业,生产内外无别产品的销售之路非常艰难,有的企业尽管终于开始步入稳步增长期,但并不十分顺畅。比较大的障碍就是价格。因为价格影响销量,导致许多出口企业在开拓内销市场时对是否贯彻“三同”犹豫不决。高品质的产品,对应的是较高消费水平的消费群体,而这是一个不小的难点。千里迢迢“海淘”中国制造的消费者,看上去好像很多,实际上多为高收入群体,其占人口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很多按照“内销标准”生产的一些日用品,价格还不到按“三同”标准生产的产品价格的零头,那么,很多企业“三同”起来之后,其产品能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可能是个问题。而只要严格执行“三同”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必然大大高于“内销标准”的成本。这个矛盾不容回避。
“三同”生产方式是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必须选择,也唯有如此,才能恢复国人对国货的信心。但推进“三同”工程,靠企业“单打独斗”恐怕不行,首先是需要市场消费力的支持,其次,需要一些支持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如果老百姓(43.900,0.23,0.53%)的消费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就不会有很多人只买便宜的、不买品质好的。如果制造业生产成本能够降低,会更有条件推行“三同”生产方式,产品价格自然更“亲民”。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二是需要国家进一步降税减负。还要通过有力的政府监管,维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良币驱逐劣币创造最好的市场环境。如果假货继续搅局,价格较高的“三同”产品恐怕很难立足于国内市场。这个问题上,对监管部门的监管非常重要。以某些地方和部门那种消极作为的状态,适应推进“三同”战略的新形势,很不乐观。
制造业“三同”需要系统推进,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保证,而不是制造业能够生产出与出口产品同等标准、品质的产品,就能大功告成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