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筑路人同筑举世闻名的喀喇昆仑公路,谱写了“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友谊篇章。
半个世纪后,中巴两国筑路人共建备受期待的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再次演绎“铁哥们”并肩奋斗的生动故事。
中国力量助“巴铁”圆梦
建设一条从北部重镇白沙瓦到南部卡拉奇的高速公路,一直是巴基斯坦人民的梦想。去年5月6日,这条高速公路项目的中段苏库尔至木尔坦段(苏木段)正式破土动工,工程建设随后全面铺开,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苏木段全长392公里,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筑”)承建,总投资约28.9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早期收获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苏木段沿线两侧覆盖巴人口区的70%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90%,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巴基斯坦政府来说,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一号’工程。”项目执行总经理杨庭友说。
中国建筑在项目全线投入了1500多名中方员工、9000多名巴方员工、3000多台套机械设备,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近30%,大部分路段路基已现雏形。随着项目的快速推进,“巴铁”多年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项目对当地民生的辐射效应也在凸显。巴基斯坦人伊尔沙德在工地附近开起了小店,每月收入比过去多了一倍。“很高兴中国企业来到这里,带来了商机。这条路通了以后交通就方便了,会有更多人来往,也会有更多的商店和商铺出现。”他说。
来自俾路支省的艾哈迈尔家境殷实,他坦言,之所以到项目上做人力资源管理,是因为“在中国公司工作,可以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以及中国人的工作方式,今后我想和他们一起做生意,还可能在北京等中国城市开设分公司”。
中国标准打造“样板工程”
巴基斯坦政府把“一号”项目交给中国建筑,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中国建筑则精益求精,以中国标准打造巴基斯坦的“样板工程”。
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组综合考虑当地地质水文、自然环境、文化遗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各种因素,同时听取当地百姓的意见建议,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
针对当地农业严重依赖灌溉的情况,项目设计时注重保护并改造提升当地的灌溉系统,在全线规划管涵860道,总长超过4万米,切实保障了当地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用水安全。
针对项目线路位于印度河东岸、水文地质较为复杂的情况,项目组确定了对应的设计规格,即沿线路基平均高度约5米,部分路段高达13米,可抵御印度河百年一遇的洪水,使这条路同时还具备了防洪功能。
“项目的设计理念就是中国标准结合巴基斯坦实际。”杨庭友对记者说。
项目设计分部副总经理游亿财说,项目施工环节也采用了中国的标准化施工,在全线进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施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
“这个项目还是巴基斯坦国内首个使用智能交通系统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是巴基斯坦国内最先进的公路。”游亿财说。
和谐共建中巴“友谊路”
“‘同一条路,同一个家’是我们这个项目努力营造的文化。”项目副总经理游训明告诉记者。
为此,项目组制定了《中方员工行为十条禁令》,要求中方人员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善待巴方员工,违反规定者将被立即取消工作资格。
为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中国建筑还出资分别在项目主营地和20多个分营地为巴方员工修建了临时清真寺,方便他们做礼拜。
在两国传统节日期间,项目组还会举办中巴员工及家属的联谊活动,通过互赠礼物、交互体验对方习俗、体育比赛等多种方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共建中巴员工“大家庭”。
“中国公司和中国人很友好,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巴基斯坦业主代表卡西夫说。
去年9月的一天,巴方工程师阿里的妻子突发心脏病,病情危重,需要实施大型手术,但高昂的手术费让阿里陷入绝望。中国建筑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爱心捐款,短短三天就筹集75万多卢比(约合5万人民币)。接到捐款时,阿里热泪盈眶,反复说“中国人太好了,感谢你们!”
“我们不仅要把项目建好,还要把两国人民的友谊传承好,这样项目才是成功的。”杨庭友告诉记者,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同一个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近期项目组将为此制定一本专门的指导手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