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展会已经成为当下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大规模、高层次、科技派、国际范儿,风生水起的展会背后,是行业活跃度与经济聚集效应的最佳反映。日前,商务部发布了《中国展览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6﹞》。报告显示,中国举办展览会规模和可供展览面积仍居全球首位,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向好,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
发展快 规模全球居首
国际市场把会展经济与旅游业、房地产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人类文明进步越快,对彼此的物质、文化交流需求越高,会展也因此成为城市名片和城市经济助推器的代名词。
中国会展的产生迟于欧洲,但根据《报告》,中国举办展览会规模和可供展览面积已经位居全球首位。
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在专业展览场馆举办的各类境内展览会5558个,总展览面积9475万平方米。且大型展会数量增多,平均单体展览规模持续提升,展览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数量达100个。全国可供展览室内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且正在运营使用的专业展览馆211个,可供展览室内总面积949万平方米。
巨大的会展总量背后,是中国旺盛的需求与活跃的市场经济。商务部研究院服务产业研究部副主任俞华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会展促进供需洽谈合作,除了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硬件不断提升之外,近些年中国会展业还有不少积极变化:如市场主体不断丰富,企业链条延伸;展会专业性增强,市场化程度提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等。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既为中国经济社会,也为全球会展业做出贡献。
1比9 拉动效应明显
会展业更显眼的是其拉动效应。会展经济里有一个1∶9的概念,即展会收益比例为1,而带动其他产业利润的比例是9。
根据相关机构研究,近几年来,会展行业以年均20%的速度发展。目前,中国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地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而在诸多行业中,日用消费品及居民服务,房屋建筑、装饰及经营服务,工业与科技领域的展会风头正劲。《报告》显示,它们位居展览数量排名前三位。
俞华解释,展会背后反映的是行业的活跃程度,越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展览会越多,例如互联网产业、养老产业等。因为朝阳产业机会多,展会中滋生的洽谈合作机会也多。
以排名第一的日用消费品及居民服务为例,俞华认为,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服务需求也在提升,例如住宿、餐饮、美容、家政服务业等。展会追着最新消费需求,同时反映着当下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
《报告》还总结了2016年中国展览业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例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行业风向标的作用日益显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趋势凸显;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展览业转型升级新的突破口。
新契机 整体格局优化
实际上,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中国展览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报告》指出,随着政府“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行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展览业整体格局正逐步优化。
以广州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具有展览经营权企业超过500家,注册展览公司200家左右,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
不过,《报告》也指出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展览会质量效益总体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展览业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市场环境和行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对此,俞华认为,未来还要进一步提高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政府要减少直接办会,更多引导企业办会;展会应该注重品牌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提高参展商的质量,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参展,进而提高带动消费的能力。此外,还要推进会展服务认证的工作,借此遴选品牌会展企业,让他们在国内外发挥更大的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等被《报告》列入了下一步展览业工作的重点,它们也呼应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变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