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蒲长廷)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充分认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舍”与“得”辩证关系,制定实施严格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有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调整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推进教育、医疗单位向外转移布局,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得到积极治理,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拐点,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过去五年是北京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首都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动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首都发展步入了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新阶段。
五年来全市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729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年经济总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7成左右,重点基础设施投资占比逐年增加。此外,非首都功能疏解全面发力,严格执行禁限目录,“三升三降”显控增量成效。
在科技创新方面,“三城一区”成为首都创新发展的主平台。此外,创新创业活跃,每万人创办企业数达到102.2家,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企业219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舍弃白菜帮,专心做好白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拟出台实施方案
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本市的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去年,商品进出口总额1.86万亿元,占全国7.6%,占全球比重保持在1%左右。‘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为18.3%,总部企业出口占比为64.4%。”该负责人表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508.6亿美元,增长15.8%、占全国的比重近1/5,居全国第二位。
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出台本市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本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额达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130.3亿美元,连续15年实现增长,占全国比重10.3%。
人均GDP达11.5万服务消费占比达五成
北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729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年的经济总量(1789.2亿元)。人均GDP达到11.5万元。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结构调整的动力,首都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实现了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
“内需主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始终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消费主导型经济特征更加突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7成左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总消费达1.99万亿元,服务消费近9000亿元、占总消费45%,今年1-4月进一步提高至55.8%,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动力。
此外,投资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介绍,近五年投资年均增长7.4%,规模突破8000亿元,以生态环境治理、轨道交通建设、保障房建设、公共服务均衡等重点基础设施投资占比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23.7%提高到2016年的28.4%,2017年1-4月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达31.1%。
相比之下,房地产投资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51.4%下降到2016年的47.8%,2017年1-4月房地产投资占比45.2%。
以越来越少的人口增量等支撑经济增长
近几年来,北京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对此,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用三条明显的趋势线解释经济发展质量。
“以越来越少的人口增量支撑经济增长。2011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连续增量、增速双下降,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4万人,增速由2.9%下降到0.1%,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首次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本市还以越来越少的产业领域支撑经济增长,比如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范围内禁限行业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涉及行业加快调整。
另外,以越来越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增长。去年万元GDP能耗为0.283吨标准煤、下降4.8%,万元GDP水耗为15.6立方米、下降4.8%,能效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该负责人表示,2012年至2016年,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23.3%、24%,是全国唯一连续11年超额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省份。这些数据都分别表明北京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升。
五年来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进展
“十二五”期间北京保障性安居工程100万套建设筹集任务已圆满完成
2016年全年新开工、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5.6万套,竣工6.4万套,公开配租配售9.7万套
今年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房5万套、竣工6万套
2013年创新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截至目前累计入市了7.4万套
今年计划实现自住型商品房供地规模1.5万套
2016年棚户区改造完成3.9万户,今年计划完成改造3.6万户
2016年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完成7.6万户,今年计划完成6万户
严格执行禁限目录“三升三降”显成效
非首都功能疏解全面发力,控增量成效明显。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严格执行禁限目录,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数量累计达1.7万件,月均不予办理的新设市场数逐年下降。
此外,疏存量进展顺利。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累计关停退出了1341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提前一年超额完成2013-2017年关停1200家的任务,其中累计调整疏解353家市场和物流中心。根据工作方案,今年还将压缩教育培训机构31个,实现天坛医院新院试运行,力争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年底前开工。
据了解,2014年北京市发布首次制定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版)》。这份旨在治理“城市病”的未来产业发展的“舍弃”清单,涉及147个行业种类,包括东、西城区禁止新建和扩建高校、大型医院、批发市场等项目,居民楼内禁止新增餐饮店、洗衣店等。
2015,年北京对禁限目录再次调整,一改2014版目录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等四类功能区划分的方式,首次将这两大类功能区在内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统称为城六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实施统一的禁限措施。
与2014版目录涉及北京市发改委在内的10个市政府机构发布相比,本次目录新增了北京市规划委等共17个部门。
舍弃“白菜帮”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对于本市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要“舍弃白菜帮,专心做好白菜心”,全市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年来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发改委亮出了“成绩单”:在服务业方面,去年服务业增加值2万亿元,服务业年均增长7.6%、占GDP比重80.3%,对经济增长贡献近90%。文化创新增添发展新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3570.5亿元、占GDP比重14.3%、较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一万亿、占服务业半壁江山,创造了37%的税收。
“三城一区”发力成创新发展“主平台”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争优势和增长动能,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比如,中关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016年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6万亿元,较五年前增长1.3倍。”该负责人表示,中关村实施了28项国家层面和70项市级层面的改革,中关村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案例与金额均占全国40%左右。
此外,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三城一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于2017年5月25日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北京市与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等签署一系列部市合作协议,加快央地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三城一区”成为首都创新发展的主平台。
科技创新力不仅带动首都的发展,也辐射带动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比如,积极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已有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试点药品跨区域研产分离等10项创新改革举措取得实效。全面开展北京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47项改革任务。
全市众创空间达220家每万人创办企业数超百家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本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连续15年在5%以上,2016年达5.94%、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技术合同成交额流向外省区市和出口的占比达71.3%,科技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本市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众创空间达220家,其中125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居全国首位。
此外,创新创业活跃,每万人创办企业数达到102.2家,平均每天新增科技型企业219家,科技型企业达到43.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6万家。
服务业扩大开放全面深化。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全面开展141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积累了一批全国首创的改革经验,服务业引进外资占全市的比重超过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