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桥博会上,梁底检测机器人、桥梁巡检水下机器人、高铁桥运梁架桥装备纷纷登台首秀,尽展中国最新前沿科技新成果。不少“武汉造”装备还输出到“一带一路”的多个国家。
沌口长江大桥通车前,“变形金刚”来检测
在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展区内,一个黄色的“变形金刚”伸着长长的“脖子”,不时向往来的参观者点“头”致敬。这是该院自主研发的“梁底自动检测机器人”。它“折叠”起来只有3.3米长、1.1米宽、1.3米高,可“乘坐”一辆依维柯到各类桥梁上执行任务。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它如同一个大型的“无线遥控玩具”,走到需要的位置开始“变形”,其伸缩臂可竖向向下延展5米、横向伸展10米,可将装有5个高清摄像头的身躯伸到桥梁底面任何一个地方,对梁底外观图像进行全自动采集并分析,数据自动存储到云中心,对微小裂缝等损伤实现智能识别。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梁底机器人项目研发者王翔现场演示并介绍,项目于2015年启动,今年8月刚刚研发成功。已用于白沙洲长江大桥武金立交匝道维修加固,即将用于今年底通车的沌口长江大桥通车鉴定检测,未来还将用于武汉三环内42座中小桥梁检测的“智慧桥梁”项目。
据悉,过去对桥梁底面病害进行检测,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搭建脚手架,耗时耗力;二是用载人的大型桥检车进行检测,但受到城市限高架限制,且需占用二至三车道,影响交通。而研发的机器人克服了以上缺陷,仅占用人行道或最多占用一车道。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波介绍:“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让这个机器人更加智能,可以自动检测桥体预应力管道、钢筋偏位、钢筋锈蚀的情况,甚至自动进行裂缝修补。”
据悉,武汉市今年已启动“智慧桥梁”工程,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将分两年为武汉市三环线及以内42座中小桥梁“量身订做”长期健康监测系统,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未来全市200余座城市桥梁都将纳入其中。
空中可发现0.1毫米裂纹,水下能为大桥“拍片看病”
在中铁大桥局武汉桥梁特种技术公司展台前,桥梁巡检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吸引参观者的注意。
该公司研发中心工程师舒昕介绍,桥墩及大桥上部结构如斜拉索索塔等人不便上去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无人机来完成工作。它在人的操控下,可自动飞到指定位置进行拍照收集,0.1毫米的裂纹都能被它看到,拍下并记录。
水下机器人则用于桥梁水下结构表面状态的观察,如承台、桩基等部位。机器人带有摄像头和水下声纳,可测量结构物尺寸、河床的标高及水下地形,并进行拍照。“它可以完全取代潜水员的工作。”据悉,目前,九江长江大桥、南昌长江大桥、南昌八一大桥都已运用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巡检。武汉的跨江大桥如果需要,也可以让它们大显身手。
“武汉造”架桥铺轨“一带一路”,全自动作业一次性可铺500米
中铁科工集团展台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在一个大沙盘上,以按照实物等比例缩小的方式,将多种施工装备的“缩小版”一一展示。涵盖铺轨机、公铁两用架桥机、提梁机、架桥机、起重机等多种装备。
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武汉造”装备均自主研制,其中高铁施工装备最多。目前,900吨级高铁箱梁运架设备正在为建设中的郑万高铁服务,2000吨级门式起重机则用于港珠澳大桥钢箱梁装船转运。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武汉造”装备已向外输出,已经通车的肯尼亚蒙内铁路仅用两年半时间就架通近500公里铁轨,得益于中铁科工的4台铺轨机和架梁机。“全自动作业,一次性可铺500米。”
此外,东南亚的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伊朗高铁都正在或将要使用“武汉造”的铁路铺架施工装备。“我们也正在跟踪俄罗斯高铁项目,1000吨级架桥机、运梁车就是为它准备的。”
据统计,我国2.2万公里高速铁路中,三分之二用到了中铁科工的装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