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市地铁集团获悉,本月内深圳将启动地铁四期建设,届时,地铁12、13、14、16号线以及6号线支线将全面开工。这意味着,2018年全市轨道交通同步在建项目将达到14个,同步在建里程将达到275公里,形成三期四期工程同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新格局。
深圳地铁集团跨越式发展
织就地下“脉动”拓展城市空间
1992年12月,深圳地铁1号线勘察设计总承包公开招标,标志着深圳地铁建设开始正式拉开序幕;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共21.6公里长度线路(地铁1号线东段和4号线南段)开通,使深圳成为国内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之后的第五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同时,一期工程的建设有效促进了福田中心区、车公庙等片区的发展;解决罗湖口岸和福田口岸的地铁接驳问题,加强了深圳与香港的沟通联系。
不仅如此,随着地铁一期工程的建设和开通,不但罗湖枢纽环境得到整治,同时还激发了沿线地下空间开发潜力,提升了沿线城市建设品质,为深圳城市空间拓展提供新方向。
2011年6月28日,深圳地铁二期2、3、5号线及1、4号线延长线工程开通,形成了178公里“四横三纵”的地铁网络结构,步入了全新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时代。
地铁二期工程共建有5条线路,总长约156.7公里。随着二期工程的全面开通运营,有力推动了深圳原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宝安中心区、龙岗中心区、龙华新区等区域的重点发展;构筑起前海、深圳北、布吉、福田综合交通枢纽,并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引导形成城市副中心,进一步优化了深圳城市布局结构,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2016年10月28日,深圳地铁三期工程一阶段7、9、11号线107公里开通,使深圳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85公里,跃居全国第四,跻身全世界前十位。同时,三期工程二阶段项目6、8、10号线及延长线共计126公里线路正在火热建设中。
与地铁一、二期工程相比,三期工程的建设开通推动了深圳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密集,促进了前海、华为科技城、国际低碳城、深圳湾科技园等重点地区发展。此外,还覆盖更多原特区外发展轴组团中心,进一步加大各区域联系,缓解原二线关口交通拥堵现象。
一路走来,深圳地铁集团始终以助力城市发展建设为使命,以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地铁,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深圳地铁集团先后获得詹天佑奖、鲁班奖等国家级奖项11个、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及银奖各1个、省级科技创新成果等奖项11个、市级科技进步等奖项20个,同时获得中国企业新纪录创新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广东省文明单位、深圳质量百强企业等荣誉。
轨道三、四期同步建设
14个项目275公里线路全面启动
2016年,深圳地铁7、9、11号线建成通车,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85公里,创造了深圳轨道交通发展新的里程碑。三条新线的开通提升了市民出行环境,通车地铁线路从5条增加到8条。而本月内,深圳还将启动地铁四期工程建设。届时,地铁12、13、14、16号线以及6号线支线将全面开工。这意味着,2018年全市轨道交通同步在建项目将达到14个,同步在建里程将达到275公里,形成三期四期工程同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四期工程的开工,地铁建设大会战也拉开帷幕——目前,6、8、10号线建设工作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6号线二期工程于2017年12月26日在民乐停车场出入线隧道首台TBM顺利始发;12月27日,地铁8号线开始第一个正线矿山法隧道实现贯通;12月16日,亚洲最大单体地铁车站双拥街站(原平湖中心站)主体结构首块顶板顺利浇筑,标志着深圳地铁10号线双拥街站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冲刺阶段,全线预计2020年通车。与此同时,地铁2、3、4、5、6、9号各线的延长线的主体工程均在紧张施工中,工程进展顺利。
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深圳启动了远景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32条轨道网络新方案。这些线路全部建成后,深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进一步增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线路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深圳城市核心区与外围组团中心快速通达的目标,加快推进原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可以实现城市核心区至临深组团中心快速通达的目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线路延伸客流增长
运营运能及质量攀升
如果说,愈加斑斓繁杂的地铁线路图代表着深圳地铁建设“飞奔”的步伐,那么一组组运营数据则见证了深圳地铁运营“茁壮”的成长历程。
从单一线路发展到线网运营,深圳地铁不断壮大。目前,7条线路车辆已超过360列。而充足的车辆则为压缩地铁行车间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地铁运营方的努力下,深圳地铁自2004年开通运营至今,先后80次压缩行车间隔。其中,1号线从15分压缩至2分35秒,提升500%;3号线从12分压缩至2分30秒,提升了380%。
如今,深圳地铁还不断刷新着百万级客流的记录。2017年,深圳地铁的日均客流(含四号线)为453万人次/日。2017年12月22日,深圳地铁全线网客运量达到552.4万人次的最高纪录。
数字的背后更是深圳地铁对质量的追求,2017年深圳地铁列车的正点率保持99%以上。至今4748天的安全运营时间从未间断,便是深圳地铁对安全极致追求的完美力证。
制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迎接发展新挑战
站在新起点,迎来新挑战——“面对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地铁网络,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
深圳地铁集团有关负责人所说的探索,就是让深圳地铁发展走在“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轨道上,安全地运营管理好一张“线路多、辐射远、站点密、客流大”的超大网络。
庞大的运营系统,更需要制度化、标准化,为安全筑造起一道坚固的城墙。
据透露,在顶层设计方面,深圳地铁构建了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面的分级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控制中心(NOCC)这一全网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以及优化运营生产指挥体系来提升网络统一指挥与协调联动能力。
在客流管控方面,“多管齐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客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掌握客流动态;制定实施合理的客运组织措施,提升车站集散能力,确保大客流有效管控;推出“1+N”乘客出行服务信息引导系统,通过地铁电视直播、车站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平台,即时告知运营信息,引导乘客“安全乘车、文明出行”,均衡网络客流。
在设施设备方面,公司不断提升装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目前,深圳地铁正着手研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车辆等关键设备实施在线监测和移动巡检,引进推广CBTC(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全自动驾驶技术等,全面提高列车安全运行、设施设备维修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深圳地铁还积极探索运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推广在线监测、移动巡检、故障远程诊断和排除等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模式,提升科技保安全能力。
人性化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
让乘客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开通14年来,深圳地铁基于不同的顾客需求,建立起了以乘客需求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营服务管理模式。
在过去的14年时间里,深圳地铁通过车站开放日、乘客座谈会、满意度测评、市民服务热线、官方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获取顾客诉求,并进行针对性分析,以适应乘客的差异化需求。
比如,在运营组织上,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群体的客流特征,制定近不同列车线路运行图,推出多种列车运行方式。针对乘客夜间出行需求和城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圳地铁11号线通过提高维修能力、压缩维修时间,开行了夜间地铁延长运营服务,让夜间搭乘航班深夜出行和晚归的乘客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在票务服务上,深圳地铁推出了多种票种,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不同需求。2017年,深圳地铁还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全网推广购票“云支付”和手机“刷码购票”。今年,还将进一步实现“手机扫码进出站”服务。此外,针对特殊顾客需求,深圳地铁还开设专用通道,设置无障碍电梯和盲道等设施。
全面推动科研技术创新
质量引领打造高品质地铁
深圳地铁集团坚持“创新驱动”,以科研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据悉,深圳地铁在列车设计方面,积极倡导用户主导的装备创新,与国内车辆生产厂家联合研发,首次自主完成列车整车设计和自主集成,并率先采用国产牵引和列车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装备巨头长期垄断我国地铁A型车辆市场的局面,大幅度降低车辆成本,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
不仅如此,深圳地铁集团在工程建设方面采用了TBM(隧道硬岩掘进机)、高架U型梁、预埋滑槽技术、BIM技术、数码电子雷管爆破、自动轴力补偿(自适应)支撑系统等新工法和新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提高了工程管控水平和工程质量;在装备方面推动了综合自动化行车指挥、综合承载数据通信、LED灯智能调光、太阳能光伏发电、逆变回馈型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冷水机组在线清洗、吸气式感烟探测器、集成冷冻站、负离子发生装置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轨道交通智能化运作水平和节能减排效果。
未来,深圳地铁将重点提升网络密度,同时,针对新建项目加快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减少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正常运营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此外,深圳地铁还将进一步推进建设标准完善,提升车站规划设计水平,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地区发展历史和自然主题等元素,打造体现深圳特色、深圳水平的地铁车站,打造符合深圳国际化城市定位的地铁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