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的实力现状和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老大的实力地位。
从本世纪初期到今天,经历大风大浪的中国起重机行业,在近20年的摸爬滚打中,正变得日趋成熟稳定。但不得否认的是,在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精益制造等传统核心领域,中国工业化长期存在的短板和软肋,延缓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更高层次的平台。而近五年,我们理性纵观中国乃至全球起重机行业,会不难发现,中高端产业链已初见端倪。而这一切变化,不得不提到这个行业的缔造者和开拓者“徐工”!
5年一个轮回,恰逢国内起重机市场从谷底走向又一个高峰,我们也将深入徐工起重机研发制造体系内部,从本源一窥行业5年练就的内功。
3月的徐州,初春的巨大能量随即都能在一场大雨后迸发。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起重机生产基地内,“技术领先,用不毁”的醒目大字高高悬挂在生产车间上方。这七个字,是在2016年上海宝马展开幕当天,徐工面向全球发布的行动金标准。如今,对于拥有长足底气的徐工而言,这句朴实的口号,正传达着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市场用户的最高承诺,二是面向企业员工的行动准则。
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产品质量是否会打折扣?
2017年,这里的起重机全年产量超过万台,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三年前整个行业的总量。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似乎总会让人联想到5年前的类似场景。产品质量是否会打折扣?生产过程是否会变得粗糙?这些类似的疑虑,在部分用户心中滋生。这正是考验近5年来,徐工苦炼内功的成效所在。
全过程检测,徐工挑战“世界极限”
据研发专家介绍:“好的产品,必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严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极限挑战,在零下39℃的极寒条件下进行可靠性试验,对整机性能、结构件、电气、液压、上车系统安全性都是严峻的考验,产品要准确完成各项操作、维护和保养”。为充分验证车辆在极寒条件下的各项性能,研发团队曾多次前往外蒙边境海拉尔地区以及东北中俄边境黑河,进行发动机低温启动、路面行驶、上车作业等各项性能的测试。凌晨2点钟,黑河的气温降到零下40℃。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进行试验,是要在车辆每个结构和部件的温度都降到最低点,在这种环境下,测试发动机启动情况、电池电量变化、液压密封性以及结构件可靠性才会有说服力。
徐工起重机在南极施工
青藏公路,通往世界之巅的通道。为了完成产品极限环境的行驶和启动性能测试,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试验团队,从徐州出发,一路向西,直奔青藏高原,一路经过平原路面、颠簸路面和砂石路面,最终到达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口,往返总行程超过一万公里,历时近1个月,在恶劣的行驶环境下,产品下车涡轮增压、节能系统、ABS、缓速制动等各项系统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任务结束后,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技术专家朱亚夫得意的说道:“连续的上下坡、砂石侧滑、泥泞、颠簸,这才有挑战性,这些行驶环境都经历过了,咱的产品可以放心了”。因为向来谨慎的徐工技术人员心里清楚,要想让产品保持领先,并且让用户放心使用,必须要适用于全球任何环境的施工。
徐工起重机在海拔5300米雪域高原施工
布下质量管控“天罗地网”,保证全过程“精品基因”
过程质量稳定是支撑产能提升和产品可靠的基础。徐工颠覆行业传统的管理方法,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从顶层设计、数据监测、保证能力、变更管理四方面系统有序推进。组建由技术、工艺、质量、分厂、服务等部门组成的评审组,以关键、特殊、纠错及预防四原则,形成制造过程和外协厂家新增质控点清单,并推进资源配置、在线检测能力提升,逐步建成一套完善的基于质量风险控制、实现预防管理的质控点管控体系,支撑关键过程一致性达到4σ水平。
另外,零部件可靠是保证产品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源头。徐工起重机围绕建门槛、抓管理、控风险、强认证重点解决配套件质量短板。建立了包含进厂一次交验合格率、零公里故障反馈率、外部故障反馈率、市场服务报修率“四位一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质量项目攻关、质量风险管控等开展重点供应商认证审核和前移管理,配套件质量提升工重点,提高供应商评价标准、深化质量前移和二方审核,规划打造采购质量工程师队伍,从实物质量控制向供方质量体系监督转变。确保所有配套件,在进入厂区的那一刻,必须优质。
从研发试验,到生产全过程质量管控,每台徐工起重机都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工艺保障下有序生产。作为中国起重机最高水平,徐工长期占据起重机市场半壁江山,绝不是偶然,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如此高度。如今,比肩全球最高水准的高端化G一代起重机已经得到市场检验,我们期待着,肩扛中国制造责任的徐工,一如既往的为中国起重机行业贡献价值力量!
本文来自:徐工起重机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