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下的一个小村庄,被山工机械人亲切地称为“大步顶”。80年代初期这里还是一座荒山,一群意气风发的实干家来到这里,同心聚力,将这片荒芜之地变成了山工机械腾飞的起点。
迁址“大步顶”进入发展快车道
从1958年到1985年,历经近30年的艰苦创业,初显实力的山工机械被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蓝图有了,“开荒”成了摆在山工机械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老厂长在“大步顶“动员大家开荒
老厂长王国才带领厂内骨干四处走访,动员大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决定建设新厂房,并将新厂址定在青州云门山下的“大步顶”。搬迁工程开始后,近千辆小车的施工队伍陆续进入工地,爆破、开挖、搬运、整平,昼夜不停。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近2万立方米的土石方搬运整平任务;仅用半年时间就让5600平方米的双跨总装车间拔地而起,将竣工时间提前了5个月。1986年,山工机械正式搬迁到“大步顶”。1990年,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全面完工投入使用。
新厂房鸟瞰图
此后十余年间,山工机械发展的步伐矫健。先后两次投资1.15亿元和1.2亿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进和生产线铺设。工厂总产能从1990年的不到500台提升至1995年的1000台,又跨越至2002年的5000台,实现了生产规模质的飞跃。
现代化的新厂房
珍视人才促成农转非
1992年作为乡镇企业的山工机械依然招工困难,为了吸引人才,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工厂领导向当地政府和劳动局申请农转非,将员工的户口类型由农业转为城镇。这一申请得到当地政府和劳动局的大力支持。农转非政策的实施,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都迎刃而解,有效吸引人才,并保证了基层劳动力充裕。
对于工厂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山工机械的管理者再次以超前的理念和无畏的魄力挑战了90年代初的人才市场。山工机械斥巨资招聘了100个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举动对山工机械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年的大学生们经过3年的工作实践,大都成为了工厂研发和管理层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了视厂为家、不离不弃的忠诚员工。很多人选择在山工机械这片奋斗的土地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些“山工二代们”长大成人,学成归来,也大都会选择回到山工机械工作。山工机械的精神和文化,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山工机械人。
结缘卡特彼勒迎来发展新契机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初与装载机的邂逅改写了山工机械的发展方向,那么在2003年山工机械与卡特彼勒的相遇,则为山工机械打开了一扇走出国门的窗口,掀开了山工机械发展的崭新一页。
90年代末,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山工机械领导者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在国际化大潮中激流勇进的机会,他们敏锐地寻找着跨国合作的可能和契机,跑展会、转工厂、接触外资企业,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和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建立关系。1999年山工机械团队初次赴美访问卡特彼勒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超大规模的工厂、自动化设备、先进的管理、高标准的质量管控和完善的产品谱系……无一不令在场的山工机械团队热血沸腾,“我们要成为中国的卡特彼勒”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豪言壮语”,它是一颗鲜活的种子,扎根在山工机械人的心中。
2003年,山工机械人迎来了公司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筛选,卡特彼勒从五家目标合作对象中选择了山工机械,并在2008年将山工机械变为卡特彼勒的全资子公司。山工机械倡导以厂为家、家族性的传承,与卡特彼勒“三代人在企业工作”的文化不谋而合。加入卡特彼勒以后,山工机械从技术到管理都受益匪浅。让山工机械人感触最大的就是卡特彼勒完善的员工培训,很多老员工都表示,现在一年开展的培训比原来十几年的总和还要多。培训从冲、焊、涂等工艺知识到质量控制、人事和财务等管理技能。完善的系统化培训,为山工机械培育了更多专业人才,也使山工机械在国内同行业中拥有更前沿的管理理念。
2003年山工机械与卡特彼勒在珠海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行业巨头,卡特彼勒一直对配件市场非常重视,但包括山工机械在内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对配件后市场认识不足,所有关注点都放在整机生产环节。在卡特彼勒的影响下,山工机械逐步建立起“抓住后市场”的概念,并制定战略,把配件也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开拓国内市场,协同营销,增加售后服务环节的投入。这不仅为山工机械带来客观的利润收入,更让售后服务迈上新台阶。现在,山工机械已经依托卡特彼勒全球代理商网络,开始为海外客户提供原厂配件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事实上,卡特彼勒也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上个世纪的1986年到1995年,国家倡导“一条龙引进”,由机械工业部牵头,从美国的卡特彼勒引进了工艺技术、管理理念,甚至是主要设备。可以说,卡特彼勒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所提供分享的技术指导、工艺知识、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管控标准等等,有力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