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富士康集团独角兽旗下的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FII)进入新股缴款期,上市的FII公司包含了富士康最精华的部分,网络设备、电信设备、网络电信最高精密度的相关产品,智能手机高精密零件以及智能机器人。6月8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在上交所敲钟上市,股票名称为工业富联,当天市值达3906亿元。
30年的飞速发展
30年前,富士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落户正逢历史转折的深圳特区,从1988年宝安西乡崩山脚下一个100多人的小厂,到1996年以龙华为起点开始勾画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布局,再到2017年营业收入近1400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120万人,跻身世界500强第27位。
2010~2017年,富士康出口占全中国出口的3.9%,进口占3.6%,30年来累计创汇近2400亿美金,占中国外汇存底3兆美金的7.8%。而且作为中国大陆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富士康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着4~5倍的乘数效益。
2005年以前,富士康在大陆的生产基地主要在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富士康开始推行内迁战略,将其工厂迁往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河北、四川、贵州等地。
30年后,富士康在其30周年庆祝会上表示,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富士康将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打造共享、共建、共赢的新生态,并助力中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全方位的研发
今年,富士康计划开发运用PCI净离子群技术和高效集尘三重过滤网等高科技的13款新品,来满足人们对“干净空气、干净水质和干净食物”的需要;将联合三星推出颠覆性的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使人们在没有WiFi或线缆的情况下,还能共享千兆比特级的数据……
看到富士康今天的产品和研发方向,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家消费电子代工厂。短短数年间,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4.0自动化,到医疗健康、AI、电动汽车,富士康的投资与布局很广。
多年来,富士康致力于纳米技术、环保制程技术、平面显示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精密模具技术、服务器技术、光通讯技术材料与应用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创新,专利数量稳居大陆乃至全球前列。2005~2013年连续9年名列大陆地区专利申请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前列;2006~2016年连续11年在美国专利核准量排行榜位居华人企业前列;2006~2014年连续9年为国际领先的技术分析机构ipIQ评定为Electronics&Instruments领域第一名。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在大陆申请专利54600件,核准29900件,在世界各地专利申请已累计146200件,核准83600件。
早在2015年,富士康就开始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旨在通过线上的终端传感器收集生产数据和设备数据,对制造设备及制造过程实现全面监控和瑕疵预测,对数据进行采集、集成、处理、分类和分析。工业富联已在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数控机床、通讯网络、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等智能装备和底层技术上进行布局,不仅将在各厂区导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富士康工业云和无人工厂,实现关灯生产,而且将向中小企业输出无人工厂、智能化生产等能力,提供工业级的系统解决方案。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富士康明显又赶上了这波政策红利。
上市只是新起点
说到富士康,总不免让人联想起这些年跟着富士康的劳工问题,就在富士康登陆上交所、开盘大涨44%之后,6月11日路透社称,富士康表示,正在调查中国内地一座为亚马逊生产设备的工厂的劳动环境问题。一家劳工权益组织6月10日发布报告称,富士康衡阳工厂存在加班严重超时、临时工人数超过法律规定上限等问题。
富士康在普通民众心中不仅仅是一家大型企业,它带有鲜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号。富士康将代工业务做到极致,几乎成为这个领域产业链的最顶端,要获得更高的市盈率,富士康需要更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显然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光靠上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不同的产业创新阶段,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并不相同。能够成为全球第一的代工厂,富士康在大规模制造下的工艺创新和流程管理是重点;而上市之后,需要的是向研发创新阶段发力,体现在如何有效激励与整合研发人员的生产力,并有效管理自身的专利标准体系与产业链,也许这才是富士康的未来。(中国工业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