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再次谈起“中国城市竞争力”,是否会有些不同?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看来,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每个城市的竞争力,在这个特殊时间进行探讨“当然是有意义的”。
6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城市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发布会”上,徐林表示,今年报告的主题叫《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我特别同意‘已燎原’这个说法。”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最眩目的成绩之一当属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下一个40年,已燎原的这把“火”将走向何方?徐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的格局上,中国尚不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星火燎原还会走很长一段时间,未来要进一步改善制度建设,重点解决城市治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高质量首先要讲资源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比如,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去年年底的58.52%,平均每年大概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目前已超过8亿。
另外,城镇化取得的巨大成就还不只体现在人口比例的变化上,城镇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是公共服务、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同时,城市化也带动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约2.7亿农民工实现了异地转移,进入非农产业就业、进入城市地区居住,这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效率、质量都非常有好处。
在徐林看来,这场城镇化历程称得上过去40年最炫目的成就。而新的问题是,已燎原的城市“星火”未来将走向何方?
此前曾有观点提出,过去几年中国劳动力转移数量有所下降,所以中国开始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但在他看来,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富余的劳动力减少了,所以能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少了。”徐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对那些已经进城的劳动力来说,好多家人都还在农村,会举家迁移。因为农村人口要到什么地方去,是去找工作机会、去挣钱的,如果没有这种机会,也不会去。”
采访中,徐林反复强调“效率”。他表示,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要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话,就应该让劳动力更多地由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转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这样整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才会进一步提高。
但目前,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也很大,“人是往高处走的。如果真要把部分人口‘赶’到农村去,这就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质量首先要讲资源配置效率。”他说。
因此,徐林表示,面对这种差距,今后依然还会出现劳动力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趋势。“只要这种趋势存在,我不认为中国在大的格局上会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
农民工市民化是努力方向
徐林特别提到,乡村的振兴不能离开城市化的劳动。
因此,未来继续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还是要靠城镇化来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减少的情况,未来城镇化动力又从何而来?
“当更多的农民工可以和他们的家人在城市团聚时,他们可以形成对未来更稳定的预期,他们的子女可以接受更现代的教育,这对中国整个‘人的现代化’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徐林说。
在徐林看来,按照十九大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落户及其家属子女的市民化上面,或是未来城镇化的努力方向。
的确,要完成“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首先要有人的现代化。“一旦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突出,可以想像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还会有一个较大变化,具有巨大的空间。”徐林表示。
当然,除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市本身还面临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挑战。比如,从“灰色”城镇化到“绿色”城镇化,中国城市还有很大的节能空间。举个例子,如果能做好节能建筑改造,城市建筑能源消耗水平可以下降20%以上。
徐林提到长沙的一栋节能建筑,“它的能源消耗水平比普通的楼差不多要低30%,但楼里要空调有空调,要新风系统有新风系统,中间除了有一个电梯上楼外,还设计了步道上楼,不是楼梯,可以骑车。”
不难看出,理念变化带来的是效果变化。徐林指出,未来城镇化的星火燎原还会走20年~30年,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在纪念过去成就时,一定要看到城市化的趋势还没有结束,城市化需要进行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而这些改革,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探索。”徐林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