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专业化制造商——日本竹内,在小型工程机械行业规模远非最大,但盈利能力却高居第一,甩开同行久保田颇远。
不仅如此,过去十几年来,全球市场几轮波动,但竹内销售额只有2年出现下滑,营业利润只有1年出现下滑,其余时间均保持增长;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竹内排名从未低于过第四位。
【55年,专注小型挖掘机、滑移装载机】
竹内成立于1963年,发展历史不及一些“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的欧美日系企业那么长。但55年时间,竹内几乎一直专注于一件事情——制作小型工程机械,尤其是小型挖掘机和滑移装载机。纵观竹内产品线,成立以来鲜有变化,最大、最核心的板块始终是小型挖掘机和滑移装载机。
低调的竹内,其实在全球小型挖掘机发展史上,也创造过不少记录,比如最先推出世界首台2吨级全回转结构小型挖掘机。日本市场,竹内亦是最开始生产制造小型挖掘机的企业。也正是得益于专业化、历史积淀等优势,竹内在日本曾为神钢等贴牌制作过小型挖掘机。
【15%的营业利润率】
小型设备,尤其是小型挖掘机、滑移装载机行业价值量虽然有限,单台价值也不算太高,但竹内却将这些设备做成了“高利润产品”——2017年竹内营业利润率高达15.0%,纯利润率则为10.1%;更早一些的2015年,竹内营业利润率高达19.0%,纯利润率则为11.4%。
也正是得益于此,2018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竹内营业利润率高居全球第四位,高于卡特彼勒、小松、日立、沃尔沃、利勃海尔等巨头。
值得强调的是,过去10年,在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中,竹内的排名从没落出过第4位之外。
这种连续性的、成功穿越市场波动的稳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证明:专业化制造商,或者说专业化小型工程机械制造商,一样可以做到“赚钱”,做到良好运营,实现持续发展。
【绕开本土市场日本】
日本盛产“国际化”工程机械制造商,竹内就是其中一员。
2017年,竹内全球销售额中,日本占比仅为2.6%,北美则高达48.1%,欧洲为46.0%。显然,北美、欧洲已经成为竹内最大、最重要的市场。
全球范围内,竹内共有两大制造基地,位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在美国、英国和法国设有分公司。目前,日本制造的产品主要供应欧美、亚洲一部分地区和大洋洲等地需求;中国工厂的产品则主要满足中国和亚洲部分市场。
来自亚洲,却成为欧美市场小型挖掘机、滑移装载机绝对领先品牌,这种案例并不多见。这种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竹内的“战略先见”,以及“聚焦与取舍”。
日本小型挖掘机产品需求尽管不少,但参与者也多,且竞争激烈。上世界80—90年代初,竹内的“代工贴牌”经历,一方面反映了竹内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竹内并不具备与大品牌、大企业展开正面竞争的资源和基础。
【聚焦欧美,赢在欧美】
意识到这个事实,竹内利用短短3—4年时间,收缩贴牌规模的同时,加速在海外市场的拓展。
全球市场,竹内有所侧重。
从1994年之后开始,竹内将海外拓展的火力,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现在看来,这个选择充满了预见性。
1990年代中期,北美小型挖掘机市场年销量也就3000-4000台,欧洲更大,差不多2.5万台。1999年,北美和欧洲小型挖掘机市场几乎同时经历了一个增长峰值,当年增速分别达到68.36%和24.04%。此后至今,北美和欧洲小型挖掘机市场也陷入过下滑,但下滑持续时间最多不过2、3年。截止2017年,北美小型挖掘机市场年需求规模比1998年时增长了8.3倍,欧洲则增长了1.2倍。
显然,在欧洲和北美小型挖掘机市场“风口”正式到来和启动之前,竹内就已经开始在当地进行准备。从销售额上看,布局欧美行动拉开不到10年,2002年开始,竹内海外市场销售额连年明显大幅增长,日本国内销售额此时占比已经相当低。
直至今日,尽管中国等新兴市场小型挖掘机需求迅速增长,但竹内并没有过多追逐热点,而是仍将资源聚焦欧美;也正是因为这种在全球市场“有限的铺开”,让竹内在欧美小型挖掘机、滑移装载机市场,一直保持领先。
竹内的这段历史,至少可以总结出?点: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外来者,特别是亚洲外来者,也是有机会和空间的;
第二,规模有限、专业化的企业,同样可以成为国际化品牌;但全球目标市场的选择上,需要少而精,少而专。
【中国企业,该怎么做小型挖掘机?】
全球小型挖掘机行业,中国是最具活力,近年来增速最快的市场。
2017年、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挖掘机行业,小型挖掘机占比正在持续增长——13吨以下挖掘机销量占比已经超过50%,6吨以下产品占比已经接近20%。时至今日,中国的小型挖掘机产品年销量已经不亚于北美,逼近欧洲。
同样体量的市场,欧美以及日本,小型挖掘机行业显然更加成熟——一个明显标志是:这些市场中,小型挖掘机和大型挖掘机制造商之间的界限和分工相对明确。以竹内、久保田、威克诺森为代表的企业,几十年来始终专注于“小型设备”,从未将产品线向“更大吨位”延伸。与此同时,尽管卡特彼勒、小松、日立、沃尔沃也有小型挖掘机,但这些小型产品充其量只是主导产品——中大型挖掘机之外的补充;甚至卡特彼勒现在的小型挖掘机产品,依然采用贴牌生产。很明显,在大小产品上,全球极少有“两手抓两手都硬”的企业。
反观中国市场,“专业化”的小型挖掘机制造商几乎绝迹;曾经的山河智能、玉柴等,也都将产品线向更大吨位甚至其他领域延伸。与此同时,一些最初起步于中大型挖掘机的本土制造商,也将产品线向小型挖掘机延伸。
欧美日领先制造商在大、小挖掘机业务上的“泾渭分明”,和中国制造商“混为一谈”的反差背后,中国企业到底该如何规划小型挖掘机业务,如何真正做扎实、做好小型挖掘机业务,是个需要仔细揣摩思考的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