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甲子风雨沧桑,广西柳工从一个支边小厂,走出广西、走向全球,一代又一代的柳工人用激情和智慧绘就了柳工60多年的光辉画卷。
柳工的故事始于1958年。那年,500多个从上海和其他地区来到柳州的创业者,怀着激情和使命,在柳州西郊一个叫“龙腾背”的荒野开始建设柳工的厂房。
张德明跟随着父亲张龙涛一起来到柳工支边。在严父的影响下,他从一名工人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并培育了第三代柳工人。
▲图为张德明一家三代与柳工旧厂房合影。受访者提供
严父要求干脏活不许戴手套
出生于上海的张德明是一名地道的上海人。在上海,张德明的父亲工资很高,母亲也有工作,原本一家人过着优越的生活。但1959年,父亲张龙涛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时,张龙涛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到广西支边。由于成绩优异,年仅16岁的张德明便被父亲从几个儿子中选中一同带来柳州,参与创建了柳工。
▲图为柳工建厂初期厂房宿舍
初来这个西南小镇,看着一片荒芜的厂房,张德明心里万分失落。可作为老党员的张龙涛却一直鼓励他:“人不能怕吃苦受累。”在父亲的带领下,张德明便开始了工人生涯。
上海人的精致、对自身高要求,在张龙涛身上体现得严苛。记得,张德明刚开始做钳工时,师兄送给他一副手套,张龙涛看见后却严厉地说,钳工不许戴手套。小小年纪的张德明听后,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虽然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但从那以后再也没敢带手套。
▲图为张德明和父亲张涛龙。受访者提供
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张德明慢慢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怕苦怕累怕脏才戴手套,父亲不想他做这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不戴手套可以提高做工的精准度。就这样,再也没带过手套的张德明,在长期的工作中练就了成熟精准的技能,基本上用手一碰零件,就能知道合不合格。
平时工作中,张龙涛也会经常向他提问,而且要求他必须马上回答。为此,张德明在工作中会格外留心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为了不被父亲“问倒”,不让他失望。
有此严父,才成就了张德明。“我永远都记得父亲的恩情。”张德明深情地说到,“父亲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
▲图为柳工挖掘机
从工人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在张龙涛的影响下,张德明成为一名用功、不怕苦的工人。他在柳工第四技术加工车间做技术组组长时,组里的成员都是高级工程师,只有他一个人是工人出身。但张德明的能力跟其他人比起来毫不逊色,在他的带领下,技术组荣获了柳州市先进集体的称号。
在工作中,张德明还是技术改造能手。1990年,张德明在柳工液压件厂带领员工完成了72项技术革新改造项目,为工厂节约400多万元的成本。
从钳工、工段长,再到车间主任、厂长、总经理,张德明从工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柳工一名技术骨干。几乎每年都会获得柳州市先进集体、柳州市先进个人、柳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3年张德明退休后,又加入了柳工供应商之一的一家机械配件公司,继续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图为张德明。受访者提供
一家三代见证变迁
张龙涛的教诲不仅影响着张德明,也让张德明继续影响着下一辈。1995年,张德明的儿子张嘉华进入柳工,成为柳工三代。
“从小学到初中都在柳工子弟学校就读,住在柳工大院,与柳工有着深厚的感情,毕业后便也选择来到柳工。”张嘉华说。如今,张嘉华任职柳工财务总监。
▲图为张德明(右)和儿子张嘉华(左)。受访者提供
张嘉华回忆起从爷爷那辈到柳工今天的发展,不由感叹:“柳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柳工一年不到10亿的营业收入,发展到现在光子公司一年就有几个亿的收入。”
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末,柳工市场经济的步伐从蹒跚到矫健。柳工在行业率先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经销商体系,成为同行效仿的榜样。这些行业开创性的工作,为柳工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柳工2019北京展上吸引海外商客关注
从2002年开始,柳工前瞻地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的愿景,开启了柳工人驰骋国际市场的未来之门。2004-2010年是柳工全球业务的快速扩张期,先后在北美、亚太、欧洲等地建立了子公司,到2016年,柳工年销售收入的30%的来自海外业务。
▲图为柳工参加2019北京展
60多年来,柳工立足自身,不懈努力、深耕技术创新,遵循全面国际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决方案三大战略,创造了行业内多项第一,推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从小到大,从中国到全球的加速发展,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全球。
▲图为柳工智能装载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