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以下称国发42号文件)印发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行动起来,着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推进农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
立足科技、机制和政策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以来,江苏以贯彻落实国发42号文件精神为主线,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推动主要农作物向全程机械化转、特色产业向全面机械化转,农机装备向高质量供给转和生产作业服务向高效能转,加快实现农机化技术、装备、服务和设施升级。力争2020年建成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2025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100个以上的特色产业农机化技术示范园(点),示范引领全省农业生产向全面机械化发展。
一、聚焦融合发展,构建新机制。一是建立省级农机装备产业与农机化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谋划、重大专项设计和重点工作安排,聚焦千亿级农业产业、关键装备技术和生产薄弱环节,提升装备制造与生产应用的锲合度。二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成立由农业各领域人员参加的专家组,以标准化、宜机化、智能化为切入点,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全程融合。开展了农机渔技、农机畜禽养殖合作,推进金坛等地数字化渔场、数字化规模养殖场等智能化农机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建立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机化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将“宜机化”改造纳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标准化园区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推进设施农业“宜机化”,大力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二、整合科技资源,释放新动能。优化整合8个省级农机化创新中心,重点建设10个以上农机化科技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推进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培育环太湖及长江沿线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徐连大型农机装备和新型耕作机械、苏中小型智能农机和零部件、淮扬现代渔业机械等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专、精、特、新”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江苏国际农机展品牌,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创新。整合农机示范推广资金5100多万元,设立56个项目支持智能农机、果蔬菜茶生产、水产畜禽养殖等技术装备的集成创新。在省级农业“云平台”建设项目中,设立农机化管理、决策和服务“一张图”,着力建设农机智慧化管理服务新平台。
三、强化政策引导,拓展新领域。积极开展农机新产品和资质采信补贴试点。持续加大对畜牧水产养殖、畜禽粪污处理、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所需机具支持力度,补贴品目占比已近50%。持续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每年投入资金8.7亿元以上。引导各地对稻麦轮作田开展农机深翻、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提高农民用机积极性。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农机合作组织集群集聚发展,农机合作组织作业服务面积占比超过65%。
下一步,江苏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坚持改革创新、规划引领、协同推进和融合发展原则,注重系统思维,强化产学研推用优势资源整合,形成同向同步同频的推进力,着力打造江苏现代农业机械化率先发展新格局,实现农业机械化与“三农”融合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高点定位强抓落实 奋力打造全程全面机械化升级版
■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山东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国发42号文件和省政府实施意见为主线,锚定率先建成“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省,奋力打造全程全面机械化升级版。
一、补短板,着力提升粮食全程机械化。紧紧围绕确保粮食稳产保供,深入巩固提升耕种收机械化,加快补齐高效植保、秸秆处理、烘干仓储机械化短板。启动实施现代农机化转型升级工程,出台加快粮食烘干机械化意见,通过建立示范区和强化购机补贴、实行作业补贴,引导发展粮食短板机械近5万台套,其中烘干设备4000台套,推动全省粮食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5%以上。
二、推全面,着力拓展农机化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机械化列入了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规划,并于2019年专门发文进一步部署推动。农机化与林牧渔业建立了协调机制,重要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督导。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拓展范围,推动了林牧渔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全省林牧渔业综合机械化率目前已接近40%。
三、育主体,着力推进农机化服务提档升级。实施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省财政共投入5200万元,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和维修设施建设进行奖补。评选了“五有”农机合作社5000多家,创建了省部级示范社540家。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生产托管、“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全省农机合作社达8700多家,其中1/3以上开展了生产托管,60%以上开展了全程机械化服务,发挥了全程全面机械化主力军作用。
四、抓创新,着力增强农机化发展后劲活力。深入实施农机研发创新计划,围绕全程全面机械化急需机械装备,精准发力,联合攻关。目前已投入资金3.4亿元,设立研发项目275个,获国家专利620项,82%的研发成果得到转化应用,有效纾解了无机可用、无好机用困境。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开展实地验证,积极组织田间日、地头展活动,加快了全程全面机械化机具技术创新应用。
五、搞创建,着力培植农机化发展新亮点。深入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行动,省财政每年补助2000万元,目前已创建示范县67个,青岛创建为示范市。在此基础上,深化升级创建的模式和机制,启动了“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创建,制定了评价体系和办法,认定了第一批37个示范县,引领推动该省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下一步,山东将扛牢农机化大省责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巩固完善农机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二是选树一批农机化样板,三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机械化,四是组织好关键农时机械化生产,展示农机化在“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中的突出成效,为农业稳产保供做出新贡献。
加快机械化信息化融合 助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河北紧紧围绕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加强政策创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推进机制,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一、建设智慧农场,探索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从2016年开始,省财政先后拿出9200万元,依托赵春江院士团队和19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的农机岗位专家,围绕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和精确收获等农机精准作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了“高速免耕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淋灌+精准施药”“遥感测肥+智能配肥+精准施肥”等系列技术模式,全力打造79个智慧农场,重点在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上推广应用,同时在棉花、马铃薯、花生、谷子等特色作物关键环节试验熟化,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以智能化为主导、以精准作业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通过“物联网+”农机作业,显著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降低了用工成本,减少了水肥种药投入,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二、建设“一平台、一张网”,提升融合服务质量
坚持软硬件同步推进,谋划建设了省级农机智能化信息决策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机化统计、购置补贴、深松作业、秸秆综合利用、安全监理等方面数据的互联共享和采集分析智能化;推动搭建了高精度定位差分数据交换网,为无人驾驶、智能作业等提供精准定位。目前,全省1.1万台深松机已实现智能监测设备全覆盖。今年河北安排850万元在12个县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试点,对4152套智能监测终端和52个差分基站建设给予补贴,为全省大面积推广无人驾驶技术、实施精准作业创造了条件。
三、建设智能农机装备,构建智能化作业新格局
近年来,先后在43个县开展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程农机智能作业,集成应用卫星导航、农业专用传感器以及远程监控等技术,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亩次。未来3年,该省还将安排8600万元用于农机智能化建设、技术研发等重点工程,完成3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万台玉米收获机的智能装备安装,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42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以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为牵引,加强政策支持和典型示范,持续推进农机管理信息化、田间作业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服务网络化,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积极贡献。
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 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因耕地条件制约,农机化发展滞后。近年来,我们转变观念,率先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地适机,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宜机化改造面积58万亩,100%的地块机器能穿梭自如、100%的目标作物机械操作逮及,水田亩均节本350元、旱地节本500元以上。农田宜机化改造助推了当地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及柑橘、榨菜、花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的全面全程机械化。潼南、渝北、永川等区县整村整乡连片改造,建成一批万亩级“宜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示范基地,其中有的区县正向10万亩级台阶迈进,呈现全域宜机化改造的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抓政策扶持。市政府把农田宜机化改造作为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动农机化后发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出台系列推进措施。市级财政设立专项予以支持,已累计投入2.13亿元,同时还整合了一批涉农资金用于宜机化改造。2019年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今年市委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打造万亩级高标准农田整乡整村建设示范区,建设万亩级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基地。市财政本年度安排农田宜机化改造专项资金1亿元。
二、抓制度创新。市级层面相继制定农田宜机化改造地方标准,出台先建后补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改造技术标准、建设机制和金融撬动等“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先建后补的建设机制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基层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近5亿元,是财政投入的两倍以上。
三、抓技术集成。综合运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有机质提升等工程和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连通地块、消除死角、并小为大、调整布局、贯通沟渠、培肥土壤等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作业的改造,实现改造区耕作道与地块相通、地块互连互通、沟渠河道贯通和地块平整、地力提升的“三通一平一提升”目标。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借鉴、可操作的改造模式,主要有地块互联互通、水平条田、水平梯田、缓坡旱地和梯台旱地等五大类型,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抓融合提升。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过程中,坚持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突出抓好“四个一”,即匹配一套农机化技术、带动一批产业主体、培植一群加工企业和搭建一个招商平台,做好农机化“两全两高”和产业振兴后半篇文章。
五、抓法规保障。积极推动市人大修订《重庆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将国发42号文件明确的“农田宜机化改造”作为专章设置。修改后的条例已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市、区县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在农田宜机化改造中的有关职责,规定在高标准农田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统筹开展宜机化改造,从扶持措施、投入渠道、改造标准和建设机制等方面为宜机化改造提供法制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用活用好新增耕地指标、支持区县申报地方债项目等进一步措施,加大农田宜机化改造力度,加快推进我市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发挥农机装备优势 推进贫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之一,全省117个县(市、区),一半是贫困县。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该省提高站位、主动入位,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和行业优势,努力推动贫困丘陵地区农机化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机械化力量。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省扶贫办联合出台《关于做好贫困地区农机化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意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为主体的农机合作社,实施农机购置累加补贴、优化农机贴息贷款等特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农机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全厅221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561户贫困户,2017年以来,共落实省级农机化产业发展资金2.6亿元,其中统筹整合项目资金1.36亿元,分配至58个贫困县0.9亿元,占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的66%,并确保资金比例不低于上一年度,较好满足了贫困县农机化发展需求。
二、找准突破方向,积极开展农机资产收益扶贫。创新农机资产收益扶贫方式,以股份合作制为抓手,将财政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建设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贫困户以股入社、按股分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6年以来,该省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农机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累计投入2100多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带动市县投入整合资金6500多万元,在贫困县创建农机资产收益扶贫合作社227个,吸纳和带动贫困户6400余户、贫困人口1.9万人,贫困户户均年分红收益达到1000元以上。国务院网站三次专题报道山西农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受贫困地区欢迎。
三、聚焦薄弱环节,大力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山西丘陵山区和贫困地区高度重合。2017年以来,组织对全省丘陵山区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编制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五年规划》,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度、高水平做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加快改善丘陵山区农田农机作业条件。两年来,山西共投入2700万元,试点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1.8万亩,探索形成了《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目前正在申报地方标准,在“改地适机”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从今年起,该省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并安排专项资金,每年实施改造5万亩左右。
下一步,山西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月11日在山西考察时有关“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路径。深入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在全省建立4个省级丘陵山区农机化示范区、11个市级示范区,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新模式。持续推动贫困县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机械化力量。
创新实施举措 最大限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益
■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江西省高度重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和财政厅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创新工作举措,促进政策实施规范高效便民。近年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开展新产品补贴试点,拓展支持领域
江西立足水稻种植大省和丘陵山区的特点,陆续启动了植保无人飞机、温室大棚和水果品质分级机等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共补贴植保无人飞机1423台、温室大棚21.9万平方米、水果品质分级机17台,资金总额3342.3万元,促进了农机化全面发展。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坚持规范先行,制定了《温室大棚建设实施规范》和《农业植保无人机--地方标准》;突出科技引领,明确试点产品都要有科技成果鉴定或评价证明,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强化风险防控,实行作业、验收后兑付补贴资金,推进非现金交易、购置行为可追溯,开展多部门联合验收,有效防范骗套补贴资金等。
二、开展农机购置综合补贴试点,扩大政策实施效益
2019年以来,江西选择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作为试点机具,对申请贷款的购机农民予以贴息和补贴支持,探索创新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益。主要做法是“省定标准、县选银行、自主申请、直补到卡”,购机农户只要贷款用于购买试点机具即可向当地主管部门提出贴息申请,最高享受购机总款扣除农机购置补贴后一年期利息的80%。现已办理贷款贴息机具158台、贴息额33万元。从已办理贷款贴息情况来看,财政投入1元贴息资金,可撬动38.5元的银行贷款,有效提升农民购机筹资能力。
三、开展监管信息联通试点,探索安全便民途径
江西不断推动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通过推行使用手机App申领补贴,实现农民办理补贴“最多跑一次”。选择牌证管理机具,通过加施二维码唯一标识、加装作业轨迹监测终端,构建机具信息物联网,并与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安全监理系统完成数据互通,对补贴机具的产品信息、购买信息、牌证信息、补贴信息、作业信息进行智能比对,实现补贴机具购机者、补贴申领行为和机具使用状况等方面真实性的一体化信息化监测。有关信息自主导入,有效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
下一步,江西将进一步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扩大试点机具范围、完善购机补贴相关系统、探索设施设备验收方式,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好、应用好,着力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抓重点 补短板 着力推动特色产业机械化
■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甘肃地理地形和生态气候复杂,产业种类和栽种模式多样性特征明显。近年来,该省以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民对机械化生产需要为目标,聚焦聚力特色产业机具研发和示范推广,推动全省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自主研发,联合攻关,解决“无机可用”难题
成立甘肃省旱作农业农机装备研发中心和甘肃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研发中心,建立农机研发团队和农艺专家咨询团队。近三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围绕牛、羊、果、薯、菜、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开展特色产业配套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党参、大黄、黄芪、当归等系列栽植和收获机械已投入生产发挥作用;系列残膜捡拾机已批量生产,远销北方各省区;电动清粪机、装载式自走清粪车、畜禽粪便发酵处理机已在养殖大县开展试验示范;丘陵山区农机电动平台,通过装配覆膜机、穴播机、中耕机、撒肥机、喷药机等机械装置,实现不同环节机械作业电动化,一机多用,示范推广近3000台。
二、注重引进创新,持续改进,解决“无好机用”难题
结合甘肃立地条件和农艺要求,积极引进技术先进、性能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机具,组织农机企业联合开展适应性试验和改进完善,着力解决“无好机用”的问题。近三年安排特色产业农机抓点示范资金1400多万元,改进生产适宜的特色产业机具30多种。天祝县农机推广站联合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天成农机制造有限公司、雷沃重工集团公司,解决了藜麦机械播种和收获难题。酒泉市农机中心联合酒泉林德机械有限公司,解决了设施农业韭菜机械收割难题。
三、注重示范引领,强化服务,解决“应用未用”难题
通过建基地、育主体、强推广,着力推动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尽用。全省先后建立74个省级特色产业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机械化示范区创建、机具试验选型、机械化模式探索、机械化作业规范提炼等工作,累计投入各类新机具3000多台(套),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产业机械化技术模式25种,打造了一批示范典型样板。近三年来,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近9000万元,扶持农机合作社1133个。2019年全省农机合作社达到2500个,作业服务面积达到2450多万亩,服务农户数达到160万户,年作业收入达到19亿元,已成为特色产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器。制定印发马铃薯、设施蔬菜、中药材、粮改饲等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举办机械化现场演示观摩,开展“送农机科技下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指导服务,加快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有关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六大特色产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持续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加大中药材、马铃薯、蔬菜、林果、粮改饲、畜禽粪污处理等关键薄弱环节农机装备研发,强化产业发展农机配套抓点示范,推进“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加快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农机化力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