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就我国加快能源和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被期待成为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政策导向的“风向标”。
紧迫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将加快“倒逼”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两新一重”重点投资领域将强化绿色导向。在新基建方面,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能源基础设施,促进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交通,推动分布式能源利用。在水利、交通重大工程方面,强化防范气候风险,适应气候变化,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促进节能降碳。
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就我国的碳减排目标等作出了进一步的承诺,并在接下来1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这些表态和承诺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认识到,对内推进目标导向下紧迫的低碳转型,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打造现代化大国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020年,在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全社会用电情况持续好转。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全国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9.2%,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投资分别增长19.0%、70.6%、66.4%,火电、核电投资分别下降27.3%、22.6%。
稳步推动核能规模化发展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49台,装机容量为5102.72万千瓦,占全国全口径装机容量的2.27%;2020年累计发电量为3662.43亿千瓦时,占全国全口径累计发电量的4.94%。在建核电机组14台,在建装机容量1553万千瓦,在建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及全球的能源转型进程都变得更加紧迫,而我国核电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关于中国2050年核电装机规模,各主流研究单位的预期有很大差别,约在1.5亿~5.5亿千瓦,主要取决于国家未来能源革命低碳化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的选择以及各种路线的创新和竞争。考虑到各国能源转型技术路线的选择及基础设施存在“锁定”效应,未来核能较快发展大概只有二三十年左右机遇期和时间窗口期。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核电需要进一步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提高社会接受度,并在继续提高供电效率的同时,着力解决核乏料的处理难题。随着近两年核电项目的重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迎来批量化建设的新时期,市场前景广阔。
风电、光伏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在“碳中和”及2030年“风光”总装机12亿千瓦以上双重目标下,我国风电、光伏发电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十年,风电产业年均新增装机规模预测5000-6000万千瓦,光伏产业年均新增装机7000-9000万千瓦,203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17亿千瓦以上。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1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比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将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散式风电建设;加快山西晋北、新疆准东、青海海南州、东北扎鲁特等存量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青海海西州、云贵川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黄河几字弯等新增新能源基地规划论证,启动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建设;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发展,启动深海海上风电示范,各地积极出台海上风电投资补贴、度电补贴等激励政策;启动老旧风电项目技改升级,重点开展单机容量小于1.5MW的风电机组技改升级;创新推动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离网型新能源发电项目,推进光伏+光热、光伏治沙、新能源实验室平台、新能源+储能、新能源与氢能融合利用等示范工程。
西部为主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
“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发展水电,科学有序开发大型水电,严格控制中小水电,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但受生态红线和弃水等因素影响,国内常规水电开发大幅降速。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常规水电发展思路是以川、滇、藏等开发区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稳步推动藏东南水电开发,加快调节性能好的控制性水库电站建设。将启动雅砻江、黄河上游、乌江及红水河等水电规划调整,加快龙头水库建设。目前在建水电项目有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砻江两河口、大渡河双江口等水电站。金沙江旭龙等水电站正开展前期工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