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次亮相大型工业纪录片《动力澎湃》后,8月5日,央视再次将镜头对准徐工。在今天最新播出的大型工业纪录片《强国基石》第四集《蝶变》中,报道以6分多钟时长聚焦徐工利用5G赋能、科技赋值的经典案例故事,重点展现徐工在智能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的成就与突破。
千里之外解决维修难题
中国工程机械迎来信息化时代!
宁夏盐池正在建设一个有87台风机的风场,毛乌素沙漠的腹地风力强劲。这里的风速瞬间就能达到七级,安装工程师李占虎要赶在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加紧安装。
解读
这是专门为风机吊装研制的1600吨起重机,长26.6米,自重200吨,臂架可升至140米的高空。
李占虎已经有20年风机安装经验,他推出六节臂架,这对能发出2000吨推力的变幅油缸,支撑着臂架完成高空的精准作业。五节塔筒顺利吊装,快速、平稳、精准。接下来,李占虎要将138吨的风机机舱吊至110米的高空进行拼接组装。
突然,起重机报警了。
高空吊装,现场地势的平整度非常重要。沙漠里凹凸不平,安装地点的水平线比预计的高出了一米,机舱无法在高空中与塔筒顺利连接。
而此时,远在1200公里外的徐州,大屏幕里实时显示着68万台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转状态。宁夏这台1600吨起重机发出的报警迅速引起了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工程师李戈的注意。
“因为风机正常情况下它那个高度都是统一的,而可能是当地甲方或者施工方的一些制造误差,或者是当时这个基座重新加固,加固完以后呢,整体比原来那个参数要高了一米左右。”
此时,5G网络已经将这台起重机的现场运行数据回传到徐州,李戈根据现场最新数据,迅速计算出当前臂架承受的复合承载,将起重臂的延伸承参数从原来的80.8米修改为81.8米。
不到2分钟的时间,宁夏这台1600吨轮式起重机的臂架延伸高度数据就更新完毕。趁着风和日丽,李占虎又重新开始了吊装,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正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江苏徐州是1600吨起重机诞生的地方,每天会有100台起重机从这里下线,也是曾经的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汽车起重机。很难想象,21世纪之前中国在全地面起重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工程师李戈一家三代人都在徐工,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起重机的发展。他的父亲李宗久曾参与了中国第一台机械5吨起重机的研制。
“我最自豪的就是,从5吨到50吨,整个试验,鉴定,北京试验场鉴定跑车,可靠性试验,都是我参与的。”
李戈的父亲珍藏着十几本泛黄的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三十年前调试5吨起重机的各种解决方案。
从5吨到1600吨,再到如今的4000吨,中国工程机械装备的质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十强排行榜中,中国有三家企业上榜,而在十三年前,还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起重机的跨越全靠强大的液压系统,在加工液压油缸上,徐工的工程师们掌握了自己的独门绝技。
这台拉拔钢管长18米、亚洲第一的冷拔机,和这些强度、韧度兼具的钢材,都是徐工的工程师专门研制的,突破了过去镗孔加工方式。
长12米、厚27毫米的钢管被送入工位。冷拔开始。
这个过程就像拉空心面条,在几百吨力量的辗轧下,钢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筋道。
加压、拉拔,一气呵成。冷拔完成。组装好的液压油缸被送进测试车间,一只盛满水的杯子,将直观呈现油缸的运行状况。启动、运行、停止,杯子里的水轻微晃动,但并没有洒出来。经过这些极限数值的检测,验证了这根油缸具备世界一流的微动性能。
中国工业,正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不再以低成本、大批量和简单制造来赢得市场,而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者。
抢抓产业技术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一直以来,徐工结合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凝练创建、推广“徐工
‘技术领先、用不毁’助您成功”质量管理模式,以“技术领先、用不毁”做成工艺品的徐工行动金标准,释放数字经济叠加、倍增效应,加快落地高质量发展。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是实现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王民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始终目标盯着最前沿,徐工必须通过智能制造的手段,把整个产业系统连接起来,将智能制造实实在在做下去,打造世界用户喜欢、‘用不毁’的中国工程机械高端产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