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确定性是钢价在钢材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如期震荡上行,同时也呈现了涨跌互现的格局。根据钢联样本调查数据显示预估,9月5大钢材品种库存下降超过250万吨,截止9月29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涨254个点,螺纹和线材价格分别上涨555和500个点(创了近3年期末-期初价格最大月度涨幅),中板和热轧价格分别上涨115、86,冷轧价格微跌3个点,建筑材明显强于板材,冷轧弱于卷螺;钢材综合指数均价抬升130个点。
第二个确定性是铁矿石走出了预期的“无脑”下跌的态势。9月62%澳矿价格最大下跌51.35美元,最低到了100.2美元/吨,主力期货合约最低到了606,折算港口美元价低于80美金了,不但突破了多个下行支撑位,更是打破了双节补库必然大反弹的“确定性”。
第三个确定性是“绝代双焦”期现货都出现松动或高位下跌。9月焦炭主力合约从最高3847跌到最低3124,下跌723个点,跌幅达到18.8%;焦煤主力合约从最高3099跌到最低2626,下跌473个点,跌幅达到15.3%。8月底报告提出逢高灵活布局趋势空单的策略建议,9月9日晚间开盘前,提示了逢高布局趋势空单的建议。回顾整个3季度,基本符合我们7月初的“三季度是博弈市”的观点,7、8、9月份各月的钢材综合平均价格持续抬高,价格重心逐月上移,符合“春华秋实”的观点。
展望10月,在能耗双控和钢铁双控共同发力的背景下,钢铁市场的基本面有望持续向好,并且进一步显性化,钢铁产品价格仍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强弱随着基本面的表现不同而有所分化,建筑材依旧会强于板材。
去年9月许多人对后市悲观,当时我们称之为“噪声交易”。其实,今年9月,也有不少的偏空的声音和论调,比如说:
一是房地产调控影响很大,钢铁需求太差。9月23日当周,钢联调查螺纹和线材周度表观需求分别降至324.82万吨和139.97万吨,是今年3月中旬以来的最低表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基建投资增长仍旧乏力外,房地产新开工持续低迷,销售数据也有所回落,特别是恒大地产陷入史无前例的困难时期,让人们浮想联翩,忧心忡忡。
二是能耗双控影响甚广、影响甚深,让一些人觉得随时会叫停,随时会复工复产,有的地方就有下游企业已经复产的,进而联想到一些钢铁企业也将复产。
三是期货盘面在以上悲观预期的影响下,显现出做多信心不足,做空力量增强的态势,尤其是基于对限产提前到11月底完成目标任务,担心其后的增产给市场带来压力,因而一段时间在盘面上买2110、抛2201合约或者抛2201、买2205合约的大有人在,压制着期盘2201螺纹价格。
四是总有一些人认为钢材利润高,钢价就要跌,这其实是固守钢厂就该低利润的传统观点。今年上半年36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也才762亿元,钢协会员单位前8月销售利润率只有6.2%,别说与力拓一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795亿去比,就是与国外一些钢厂比,也是汗颜,更何况,我们身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耗双控政策调控中,我们反倒是应该享受更高的红利才对呀。那些钢厂利润一好起来,钢价就该跌的传统观念,至少在某些时候也该调整,还有,那些原料价格跌,成材价格也要跌的理念,也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
以上看法和操作,如果放在某个时点单一简单地看,都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就未必认同。
从需求来讲,近期确实是拖累价格表现的重要影响,这也是大家已经看到的事实。其实,4.30政治局会议内容,已经暗示要通过调控需求来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持续调控房地产。一是因为地产关联产业范围最广;二是地产融资挤占了制造业和民间融资;三是房地产牵制了居民可选消费提升;四是历史上全球范围看,房地产信用过度创造容易导致金融危机;五是2020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达到279.4%,在全球范围来看,处于高位水平,一旦经济出现下滑,风险较大。因此,地产调控不但势在必行,而且还需要排除万难。
但国家会放任房地产出现危机吗,毫无疑问,是不会的。7.30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下半年仍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因此,像恒大地产这样的巨无霸,虽然出现了运营中的巨大困难,但大概率会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序化解。所以,我们听到或见到,一方面政府在积极解决恒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积极引导其它领域发力以缓解地产调控带来的经济下行的压力。7.30政治局会议就提到“今年底明年初要形成实物工作量”;刘鹤副总理在9.15提到“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给出了明确信号。
基建之所以还没有大的起色,主要还是受到一些影响,一是资金压力,一些项目开不起来,或干不下去;二是盈亏压力,使得一些项目出现观望,三是疫情的扰动,一些项目无法正常施工。其中,资金是最大的影响因素。7.30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准、地方债的加快发行、3000亿支持小企业再贷款、9月8日发改委公布批复“同意国家铁路集团发行中国铁路建设债券3000亿元”,社融信贷等数据也有望触底回升,财政支出也会适当加快速度,等等,这或许就是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一部分措施,后续可能还有新政出台,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正是这种跨周期调节,需求不会不来,只是迟来,从这一点上讲,是不能过度看空年底需求。
有人说能耗双控也带来钢铁下游企业关停产,影响需求,的确如此。不过,这些下游企业大都不是高能耗企业,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先前不作为,才导致不得不“一刀切”,这些地方政府应该会逐步精准调控的。所以,这些下游企业的需求影响,也只是暂时的,需求只是会被推迟,后期甚至可能提高强度,甚至淡季不淡。
从供给上来讲,三大政策发力,钢铁供给大幅收缩的态势难改。首先是能耗双控,这是一项重大国策,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降低13.5%。8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表中显示不及半数省(区)能耗强度降低进展总体顺利。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仍有8个省(区)为一级预警(形势十分严峻),5个省(区)为二级预警(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对能耗强度降低为一级预警的省(区),对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区(地级市、州、盟),2021年暂停“两高”项目节能审查。于是,9月中下旬以来,陆续有一些省市,开始加大力度控制能耗,由此导致钢铁产量进一步下降。详细内容可以参见《Mysteel:各地限电、限产政策及影响汇总》、《Mysteel:9月全国超80家钢厂停产检修》。
钢联统计数据显示,9月第3、4周5大产品样本企业周产量环比分别下降36.96万吨和60.91万吨,降至23日当周的917万吨,这个数据比春节前后的量还要低不少,其中螺纹周产量同比更是下降了105.46万吨,线材和热轧周产量同比分别下降34.41万吨和26.82万吨。有些人认为,能耗双控会放松,笔者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除非达到标准,还有就是不搞“一刀切”,有些钢铁下游企业有望更早结束受限,有利于需求的恢复。
其次是钢铁双控,这同样是一项重大国策,到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18%,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所以,今年要压减产量同比不增。前8月粗钢产量仍有3689万吨的增量,如果要在11月底前实现同比不增的目标,意味着要在8月粗钢产量8324万吨的基础上再减473万吨,也就是9~11月月均粗钢产量要维持在7851万吨的水平。能耗双控和钢铁双控,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既要还要的必选题。所以,即使你能耗双控达标,钢铁压减产量没有达标,还是要执行钢铁限产,如果你钢铁压减产量放松,能耗可能又上升了,所以,钢铁复产谈何容易。与其听哪些关于复产的各种臆想,还是多留意各地政府的政策以及企业的实际表现。
如果考虑到一些省市压减产量指标,估计还有2600多万吨的压减量,10~11月钢铁压减任务艰巨,估计有一些指标要到12月才能完成。
还有秋冬季限产,这是一项环保常态化管控措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重点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内容与往年有所不同,2021-2022年秋冬季因为需要同《三年计划》计划保持步调一致,特意将考核目标按照时段进行拆分(2021年10-12月,2022年1-3月),统一行动实现多个目标;此外还增加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部分城市,城市数量达到60多个。京津冀2+26城所在省份,炼铁产能约占全国47%,成品钢材方面分品种在全国的产能占比:热卷约50%,螺纹约27%,盘线约41%,中板约38%,带钢约81%,加上辽宁、内蒙两地,产能占比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的秋冬季限产,按照文件推算的限产规模基本在3000~4000万吨之间,根据统计局数据,实际运行下来,相对9月粗钢产量,2018年10~12月月均只减了209万吨,2019年10~12月月均只减了74万吨,2020年只减了219万吨。说明过去几年的秋冬季限产,一些钢厂减了一些指标,但另一些指标没有减或略微减减,所以实质性减产效果不明显。今年从目前的压减产量情况看,效果要明显得多,也因此,今年四季度的钢铁基本面可能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从供需平衡的角度看,10月有望进一步加速去钢材库存。9月库存降幅基本符合预期,10月虽有长假累库,大概率会低于100万吨,但此后每周降库幅度或均超过100万吨。截止9月第4周库存同比减少290.5万吨,降幅13.1%,其中螺纹同比减少234.6万吨,降幅高达19.3%,热轧同比减少44万吨,降幅10.9%。部分区域、部分品种或出现紧平衡的状态,去库或许会持续到12月。
有人比较看空2201钢材合约价格,未来在持续低库存以及冬奥会限产的背景下,一是资源比较稀缺,二是钢厂在资源不多的情况下未必愿意降价,三是现货升水幅度比较大,未必有便宜货可交。
总之,10月钢铁市场,在供需双弱的背景下,钢材的基本面有望持续向好,而铁矿供需进一步宽松,双焦的紧平衡态势也有望打破,不同品种的价格弹性,还将进一步显现。整个四季度,或许是个收获的季节,意外惊喜总是出现在不经意间,操作上,要积极把握10月份的市场机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