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位于新能源重卡销量排行榜前列的,是徐工、宇通、三一这些重卡的后起之秀?而不是重卡行业的“头部玩家”呢?
方得网分析认为,这并不是重卡“头部玩家”产品力不够,也不完全是“头部玩家”们重视不够、投入资源不够,而是新能源重卡“打法”改变,需要重卡企业重新审视销售逻辑,相应调整。
请看方得网分析报道。
新能源重卡客户 到底想要啥?
想要玩转新能源重卡,第一步需要明确:新能源重卡是一个新的领域,不能简单套用以往打法。
回答三个问题,就能清楚地看到新能源重卡与传统重卡,最大的区别不是动力系统,而是购买新能源重卡的客户群体、关注需求差异巨大。
首先,谁在买新能源重卡?
新能源重卡的客户不是散户,而是集团用户、厂家物流,或者与上游密切合作的供应链。
依据2021年新能源重卡流向及公开报道的批量订单,唐钢、河钢、宝钢、包钢等国内重要钢厂及电厂、能源企业、港口运营企业等运输市场的上游,直接参与到新能源重卡的采购当中。
其次,客户为什么要买新能源重卡?
长远来看,新能源重卡环保节能、运营成本更低、也能获得更多路权。但目前还处于“政策市”阶段,客户所在区域、行业的环保升级压力,扶植政策与力度,才是刺激客户购买新能源重卡的关键。
例如在高能耗的钢铁行业,钢厂选择新能源重卡,主要目的就是环保绩效达标,以避免限产、减产风险。
第三,客户对新能源重卡有什么要求?
据方得网了解,对于选择新能源重卡的客户来说,只要能保住货源正常运输,车不是问题,“生态圈”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正规车企的合规可售车型,都在客户采购范围之内,但决定因素是关联方认可、配套设施、金融租赁是否成熟等“朋友圈”加成。
重卡“头部玩家”
诸多领先优势不再有吸引力
正因为新能源重卡的市场差异较大,以往传统重卡“头部玩家”的优势难以体现。
第一,品牌溢价和产品性价比不再是第一位。
散户自主采购重卡,要么看重品牌口碑,要么看重产品性价比。而新能源重卡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差异不大;市场规模较小,重卡行业头部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在新能源重卡市场也并不明显。
重要的是,新能源重卡示范运营,受到当地政策引导、需要充换电站或加氢站建设和电力/氢气供应等配套支持,而重卡“头部玩家”在这些领域,并没有先天优势。
第二,头部企业服务网络、二手车残值优势,无法体现。
重卡用户看中的“TCO”,目前对新能源重卡用户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传统重卡用户、特别是散户,非常在意维修网点是否密集、配件是否易得、二手车是否容易出手,这些正是“头部企业”的重大优势。而这些,新能源重卡用户并不是很在意。
新能源重卡现阶段主要应用在点对点、相对封闭场景,重卡企业比较容易定制服务方案、设立服务站点;同时,新兴市场几年内都不涉及二手车交易,短期内也无法体现TCO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卡“头部玩家”多年积累的领先优势,被拉到同一个起点。
第三,客户群体的变化,传统重卡经销商渠道,并不能完全覆盖,而更考验车企对大客户资源的维护。
主打互联网销售的三一重卡、徐工重卡,经销商网络才起步的宇通,也能一举冲进2021年新能源重卡前列。
新能源客车经验可以借鉴
现在的新能源重卡市场,打法与传统重卡不一样,倒是与新能源客车市场有一定的共通点。
首先,要抓住政策扶持的机遇。
随着“十城千辆”、公交都市等战略推进和新能源补贴刺激,新能源客车市场2015年、2016年实现暴增。
如今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多地加快推广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市场机会已经显现。
例如深圳纯电动渣土自卸车占有率提升,钢铁、能源企业集中的河北唐山、邯郸,充换电牵引车集中上量,河南郑州实现自卸、搅拌车的充换电车型替换,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二,政府对采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地方补贴政策及政府拨款、支持下的公交企业集中采购,明显加速了客车新能源化进程。
很多采购新能源重卡的企业都是钢厂、电厂,这些超大型企业无疑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都是政府重点关注和支持的企业。正是因为这些新能源用户往往跟政府拥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政府对采购车辆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因此,卖客车卖的好企业,卖新能源重卡也在行,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深耕本地、投资建厂,加快市场落地。
用足车企所在的当地资源,进而扩展市场,是客车新能源化进程中成功的策略。
中通在山东、欧辉在北京,都借助当地新能源化升级,很快实现了上量。比亚迪、中车电动、开沃和银隆等客车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在多地设立生产基地,很快打开了当地新能源客车市场。
这种模式也适用于新能源重卡。近两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就集中建成了上汽红岩、开沃汽车和奇瑞商用车等多家新能源重卡制造基地,也带动了若干市场订单。
2022年,新能源重卡市场有望爆发式增长,冲击5万辆新高峰。
在新能源重卡这一全新赛道上,老牌劲旅和新兴力量,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想要取得先机,就必须迎合新能源重卡用户的需求,转变之前卖传统重卡的思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