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重大专项呼之欲出?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22-03-01 09:39   来源:非常农机

在中国农业正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跃迁的过程中,对农机的重视日益凸显。延续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高度重视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的背后,是中国的农业机械大而不强,结构失衡、高端匮乏,高端农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黄大金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与欧美日相比,有近30年差距。国外上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中国还处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处于起步阶段。

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张黎骅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二是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三是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他建议,通过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快补齐装备技术短板,驱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农业宜机化基础条件的建设,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等。

本文转自第一财经,原文首发于2月28日,标题为《我国农机关键部件受制于人 专家:危害农业基础数据主权》,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邵海鹏。

1

农业机械化率提升的三个阶段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为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导的新阶段。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

从宏观层面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呈现的趋势为:初期短暂停滞后进入发展缓慢期,之后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期,后期稳步发展。张黎骅称,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物资缺乏,生产水平低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的需求不明显。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需求有所提升,但限于技术发展水平,仅依靠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发展比较缓慢。自2003年以后,国家从法律层面和经济层面给予农业机械支持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的需求大幅提升,农机技术也取得的较大的进展,进入了黄金十年期。后来,国家进入技术创新、农机智能化发展及丘陵山区和特色特种农作物的机械化发展阶段,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卡脖子”难题,需要创制更多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使中国从农机大国发展成为农机强国。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表示,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客观上既有农业机械化生产装备能力的提高,又跟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入城市、农业雇工价格逐年快速提升、农业承包耕地“三权”确立、加快土地流转、地块整合成片的现实有关。林国发称,当前,中国除了西南山区外,其他地区的农田基本上都已实现机械化耕地,只是不同作物之间存在差异。比如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甜菜、大豆,除了部分山区的小型地块外,基本已实现机械化采收。不过,甘蔗、水果、蔬菜的采收率极低。近年来,受益于农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喷药、叶面施肥的机械作业比例正在快速提升。黄大金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国,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粮食安全越来越依赖于农机的支撑。近年来,在土地流转及农民集中居住等政策引导下,中国耕地平整度不断提高,农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尤其在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对农机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市场也越来越大。

2

中国农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中国农机行业,尽管这40多年来有了较大提升,但在黄大金看来,仍面临着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的现状。综合来看,中国农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突出,高端产品多被外国垄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罗锡文此前曾指出,中国农用精密液压、农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对中国农业形成一定威胁。特别是农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均由国外总部发货,危害农业基础数据主权。以进口采棉机为例,安装了GPS和产量测算器,外国就能知道机器在哪儿作业、采的什么品种、产量多少,可以针对性制定贸易政策。同时,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不足。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对比来看, 在国际上,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农机创新产品类型最为突出,且广泛应用大数据、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农机装备智能化、智慧化、无人化转变趋势明显,并且向一体化、多功能、复合式转变,向精准化、专用化、绿色化转变。

同时,发达国家农机装备产业在注重适用类型和功能齐全的同时,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农机产品。比如,荷兰国土面积仅为4.1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家,出口量占世界80%,其专用化设施农业高度发达,最具特色,居世界领先地位。在日本,人工光植物工厂(PF)被用于高品质蔬菜和中草药等的商业化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是露地生产的100倍左右。使用植物工厂生产的农产品,不用清洗,没有病虫和杂物,可以明显降低清洁加工成本。对比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张黎骅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三个短板:一是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目前,中国能生产的农机产品近4000种,仅为世界农机种类的一半,中高端产品不多,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二是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制约,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具有多样性,产生了农艺的多样性,所以很多地方还存在农机和农艺融合不够等情况,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加强。三是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比较细碎,机耕道路缺乏,加上种植经营分散,导致“有机难用”和机具使用效率低,农机“下田难”“存放难”和“保养难”问题比较突出等。

3

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中国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既受制于人,又挤压了国内农机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国内低端产品过剩仿制过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不少农机企业特别是小型农机企业缺乏研发能力,主要依靠仿制国外和国内知名农机企业产品为生。散乱无序的低水平竞争,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整体提升。

张黎骅表示,农业装备的研发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但是从种植规模、地域分布和产业服务讲,中国依然是单户经营为主体、某些种植户兼职服务商和农业合作社为辅的形式,与国外大农场种植为主,且具备成熟、专业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相比,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实际需求更多样化,这是造成农业机械化短板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政策扶持方面,存在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专项计划不足、出台扶持农机科研创新的激励性政策不足的问题;在人才方面,存在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待遇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张黎骅建议,可设立国家层面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专项,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科技创新政策扶持,重点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优先支持研究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全过程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高端农机的进口依赖度,加大农业机械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等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